秋冬燥,甘蔗俏。初冬时节,气温逐渐降低,甘蔗迎来了它的丰收季。
在南宁市江南区苏圩镇佳棉村,高速运转的甘蔗联合收割机与郁郁葱葱的蔗林开展一场场“机械战”,随着大型收割机驶入田间,切梢器迅速剪切位于甘蔗顶部的甘蔗梢,在圆滚形分禾辊筒和辊轮的联合作用下,成百上千吨甘蔗段“丝滑”进入收获机核心舱,等待输送转运……
作为南宁市传统甘蔗种植区,近年来江南区充分发挥蔗糖产业资源优势,持续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在科技创新中,不断给传统制糖业带来新变化、扩大新产能、增强产业链,持续加快糖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建设,推动糖业高质量发展。
1 采收机械化 助力种植业提质升级
日前,记者走进江南区延安镇那齐村,忽然传来“嗡、嗡”的声音。循声寻去,几台植保无人机正在农机手的操控下按照既定路径在田间盘旋,不一会儿,只见肥料、农药等农资被均匀洒下,省时又省力。
当前正值晚熟甘蔗的收获期,延安镇那齐村村民运用无人机开展施肥、喷药作业,极大地提高了甘蔗种植的生产效率和虫害等防治效果。“我们村种植有1万亩左右甘蔗,往常是村民自己进行除草、施肥,完成每亩作业量需要每人花费1个小时左右,人工费用每天至少150元。而现在使用无人机作业,喷药、施肥、防虫等一体化作业,每亩仅需10分钟即可完成,费用为每亩25元左右,又快又实惠!”那齐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南庆高兴地说。
距离延安镇不远处,苏圩镇隆德村机械化种植基地里,一排排糖料蔗个头粗壮、茎节分明、长势喜人,多台收割机正在来回作业。“以我们基地为例,900亩的糖料蔗,如果全部使用人工砍收,请100位工人也要干大概一个半月时间,而10台收割机9天左右就能完成采收。”基地负责人覃自海介绍,大型农机的加入,不仅降低了人工成本,还极大地提高了糖料蔗的收割速度。
“我们这里光热丰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种植出来的甘蔗糖分高、质量好,深受市场好评。”江南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农学文表示,得益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如今现代化机械设备和先进农业种植技术广泛运用到各乡镇田间,今年该城区甘蔗种植面积达21.7万亩,比去年新增1.4万亩,预计产量130万吨,产值超6.7亿元。
2 生产自动化 每根甘蔗都被“吃干榨尽”
从江南区各镇新鲜收割的各类甘蔗,不一会儿的工夫便送到了位于吴圩镇的南宁明阳制糖有限责任公司。
在卸蔗场,一辆辆满载原料蔗的货车过磅后到达甘蔗投放点,由自动卸蔗系统快速完成卸货;在压榨车间,一捆捆甘蔗通过传送带进入压榨车间进行切撕、压榨;在制炼车间里,经过全自动制炼煮糖、分蜜、干燥、成糖等工序后,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白砂糖流出生产线,运往全国各地。
“我们自主研发一二级蔗带自动控制系统、榨机自动控制系统、煮甲糖自动控制系统等,以及蒸发糖浆上浮系统加辅料算法、流化床干燥系统算法等均为行业首创。”南宁明阳制糖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邱振勇介绍,在加强糖业科技创新方面后,生产效率和效益大幅提升,本榨季目前日榨量在1.2万吨以上,日产机制白砂糖1600多吨。
科技的进步,带来了技术的创新,同时也强化了产业链。
“现在甘蔗产业已相对成熟,每一根甘蔗都可以被‘吃干榨尽’。”江南区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农卫荣表示,甘蔗除了能生产白砂糖、赤砂糖,甘蔗渣还可以被制成可降解的环保餐具,而糖蜜也被制成了高活性酵母及其抽提物,滤泥也是上好的无机肥,可卖给周边农户作肥料还田等。
据统计,江南区甘蔗渣和糖蜜的循环利用率均达100%。目前,该城区已打造蔗渣、糖蜜、滤泥、蔗叶等数条较为完整、科技含量较高的糖业循环经济产业链。2024/2025榨季,制糖及综合利用产值预计超6亿元。
3 产业出新态 提升蔗糖产业链附加值
如何将蔗糖产业和产品“推陈出新”?食品加工、生物科技企业集聚的江南区开启了一场关于甜味的探索。
在产投(江南)企业公园里,广西蓝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人员打破了固体糖的局限,采用了国际先进的酸法水解蔗糖转化糖浆生产工艺,结合陶瓷膜过滤澄清技术,实现了色泽澄清透明、香味浓郁、味道清甜可口的糖浆生产。
据介绍,该公司生产的糖浆被应用到奶茶饮品里,为了打造更具差异化的产品,公司研发的糖浆也走向品类细分化,比如茉莉花茶专用糖浆、柠檬茶专用糖浆等,对于要求更高的顾客,还可以提供一对一的定制糖浆。
“今年,我们引进了新设备,研发了新产品,更是开发了新市场。现在我们的产品不仅销往广东、上海等地区,还出口越南、泰国等东盟国家。出口率较去年新增近36%,产能提高约77%,销售额也比去年增加约83%。”广西蓝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黄锦敏说。
江南区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局局长梁永发表示,该城区将紧紧围绕蔗糖产业的原料种植、精深加工、资源循环利用等环节,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积极促进蔗糖产业向“新”发展。同时,进一步推动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田间”和“车间”融合发展,有序推进糖料蔗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着力打造上中下游联动的蔗糖产业链,形成以甘蔗基地为基础的全产业链发展的格局,逐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快形成产业链较为完整、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带动农民增收多的绿色产业集群。(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沈 程 通讯员 杨敏卓)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