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抢抓人工智能发展历史机遇,推动人工智能赋能特色作物全产业链应用,进一步推动农业绿色智能生产。
在梧州市龙圩区新地镇洞心村,华南牛城(广西)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一个22000头存栏量的肉牛厂,同时开发建设无人机AI监测管护系统,预计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肉牛厂能达成8~10万头的年出栏量任务,大大提高生产效能。公司总经理廖家培介绍,在公司选址之初,当地农业产业化智慧服务中心中的人工智能技术就提供了很大帮助。
“系统根据我们企业提出的养殖需要、坡度需求、面积需求,自动推送避开了生态红线、符合需求的优质地块,我们再去现场查看,特别符合需求,大大提高了前期的工作效率。”廖家培告诉记者。
梧州市龙圩区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了智慧农业综合体,集成智慧农业选址系统、智慧农业远程监控平台、农村污水智能运维平台等八大数字化系统。梧州市龙圩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巫殷枫告诉记者,以前企业花几个月甚至一年都选不到合适用地,智慧农业选址系统能秒给答案,配合实地调研,最快一星期就能成功选地。
“我们首创了广西第一个智慧选址系统,结合了国土三调的数据,还有水利部门各样的数据,配备了一些公式对用地进行筛选。比如畜牧养殖业就会自动避开村庄区域、水源保护区,选取一些可用的林地或者是果园地,相对连片的。”巫殷枫向记者介绍道。
从选址到种养植、生产,农业领域的人工智能场景不断优化和扩大。在梧州市蒙山县西河镇广育村蓝莓智慧种植基地里, AI巡园系统指导下,技术人员正为蓝莓剪枝,为下一批蓝莓生长作前期维护。今年3月,蒙山蓝莓基地迎来采收高峰,大批果已运往深圳等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广西捷佳润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温标堂告诉记者,基地每个大棚都安装了高分辨率植物生长记录仪,结合智能图像识别技术,24小时精准掌握蓝莓的生长状况。无土栽培技术、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等现代农业设施,叠加5G物联网、AI决策系统,构建起一整条智慧农业产业链。
“我们总的服务的面积超过200万亩,有AI应用的目前有好几万亩了。典型案例分布的县有金城江、蒙山,来宾的兴宾区,还有隆安,现在马山也在安装设备,也是蓝莓。设施栽培、无土栽培的蓝莓,代表了广西目前最高水平的种植技术了。”温标堂向记者展示其公司研发的“土谛AI”时介绍道。
同样在贺州市八步区,广西贺州农贝贝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智能数字化蛋鸡养殖系统加入了人工智能技术后,产品质量、产量大幅提升。广西贺州农贝贝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文灵介绍道:“鸡舍里面所有的东西都是通过机器人平台来智控的,他能精确到每一羽鸡每一天喂多少克的饲料,也能减少浪费。科学精准地给料、给水,温度的恒定,鸡蛋一出来通过机器的挑选,蛋品的质量也会要好一些。”
广西农业资源丰富,发展“人工智能+农业”具备良好产业基础。目前,相关部门正积极推进广西农业农村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广西以“一个中心、三大平台”为基础,构建了4个大类39个小类的农业专项数据资源库,涵盖从地头到餐桌的全链条数据。将更好地整合资源、优化供应链、精准触达消费者,助力更多的“桂字号”产品“走出去”。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林泽楠介绍,依托农业农村部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由中国农业大学、广西大学、广西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等“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攻关,推动农业绿色智能生产,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价值。(记者 蒋文婷)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