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至11日,2025年日本(东京)国际工业展览会,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广西汽车集团”)以中国品牌展商的身份首次亮相,凭借工艺领先的汽车零部件技术与国际化合作的新能源整车成果,引发国内外行业广泛关注,彰显了“中国智造”的全球竞争力。
6月,在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上,广西汽车集团携电驱动桥、G050等科技成果亮相,吸引了众多目光。
4月,2025年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广西汽车集团携一系列领先技术与多元化产品重磅登场,展现了广西汽车强劲的智造实力。
……
当镁光灯一次次聚焦,让人不禁发问:广西汽车集团何以有如此亮眼的表现?
作为中国汽车工业体系建设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广西第一家百年工业企业广西汽车集团经历了汽车工业探索、开拓、转型、全产业链布局四大阶段。如今,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全球市场,广西汽车集团正以破局者的姿态走出一条独特的人工智能发展之路。
此刻,更重要的命题浮出水面:这条智能化路径是否可复制,对广西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有何启示?近日,记者深入广西汽车集团,破解其智能化发展密码。
广西汽车集团零部件事业部机器人自动焊接线。韦明凤 摄
提档加速 全链条智能发展
7月12日,走进广西汽车集团所属五菱工业零部件事业部,一条自动化产线正开足马力运转,只见机械臂灵动转向,一个个铸造件在智能设备的操控下,经过加工、电泳、装配等多道工序,最终蜕变为汽车动力系统的关键部件——减速器总成。
“这条新能源汽车减速器生产线有着会思考的‘大脑’和‘火眼金睛’。”技术负责人告诉记者,新能源汽车对减速器的精度、可靠性和耐久性要求远高于传统汽车,为切实保障和提升产品质量,该生产线在建设过程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多工位改造,通过集成机器视觉、3D测量、机器人自动化等技术,实现了精准装配。
移步20多公里外的五菱柳机智能工厂,“未来感”场景扑面而来:机器人工作有条不紊,自动送钉拧紧,AGV车穿梭自如,无人化自动搬运,六轴机器人配合默契,协同作业……整个工厂井然有序。
“2条机加产线分别只需要1名线上操作人员,产能每年20万台。”工厂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工厂机加产线自动化率已达91%。
生产的智能化,体现在装配加工的革新上,还体现在产品质量检测的焕新中。
在质检环节,广西汽车集团展现出强劲的自主研发实力——成功打造了桌面式智能检测一体机与NVH振动检测台。
据介绍,该系统通过传感器能够捕捉微小振动变化,可实现高精度自动化缺陷识别,显著提升检测精度。不仅如此,它还能对产品的噪声、振动进行深度分析,精准识别异常振动,有效降低漏判和误判率,将漏检率从人工的15%降至1%以下。
从精准装配到智能检测,从智能生产线到智能工厂,广西汽车集团在生产环节中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质量与效率的双重突破。
目前,广西汽车集团已建成五菱柳机、五菱工业等7个广西智能示范工厂。
2025年,汽车产业加速迈入人工智能时代,关注点和竞争要素快速转变,全方位拥抱AI几乎成为产业生态的一种“定势”。
广西汽车集团率先拥抱产业发展新变革,将AI从“单点工具”嵌入集团全价值链条之中。生产之外,AI应用场景被不断扩展,打开了汽车“智造”的想象空间:
看数据应用,广西汽车集团打造的汽车数据AI应用平台“菱数云”,于今年春节期间接入DeepSeek大模型。该平台通过“数据资产化×AI场景化”,打破产业链数据壁垒,将每一条车辆数据转化为可计算、可交易的“智能生产力”。
看产品设计,广西汽车集团所属柳州五菱新能源引入DeepSeek等大模型技术,将其创新应用于产品造型设计与数据分析等关键环节,大大提高了产品设计效率。
看软件研发,广西汽车集团所属柳州车合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将DeepSeek-R1大模型深度融入质检、数据分析等核心场景。同时引入通用灵码等大模型,应用AI技术辅助代码生成,包括智能补全和根据需求文档自动生成代码,大幅提升软件开发效率。
一个个智慧应用场景加速涌现,形成多维度赋能格局。
“现在AI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集团的智能产品、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智能办公等领域。”车合互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苏松介绍,在整车及零部件业务,AI提升了产品设计、制造、验证全链路效能与质量,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在汽车服务与贸易业务,AI则显著提高了中台、后台各环节的工作效率。
不久前,柳州五菱新能源传来好消息——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正式公布2025年广西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智能工厂及数字化车间认定名单,柳州五菱新能源脱颖而出,凭借研发、生产、物流、质检到销售端的全链条智能化管理,荣获“广西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称号。
“这仅是智能化长征的一个里程碑,将来会听到更多这样的好消息。”广西汽车集团党委副书记韦明凤目光灼灼,“我们正加速锻造更多行业智能标杆。”
全链智变,澎湃向前。如今,广西汽车集团正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引擎,向着汽车“智造”高地全速进发。
广西汽车集团五菱柳机智能工厂总装线。蒙圣华 摄
创新为魂 多点位蓄势突破
从制造到“智造”,如何在跃迁中不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广西汽车集团给出的答案是:创新。
对创新的执着已渗透到广西汽车集团发展的基因之中。“这是我们走向智能化的关键,也是我们的底气所在。”韦明凤说。
记者在广西汽车集团所属五菱科技看到,工作人员正基于生产过程中不断积累的数据,完善自主研发的“机加猫”“焊接猫”系统。
“我们今年成立了现场数字化部,深挖数据这座金矿。”五菱科技副总经理廖睿认为,数据是智能化生产的关键要素,提取有用数据,利用大模型推断,研究出机器人集成应用的解决方案并应用于生产现场,“以此实现制造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智能化。”
据介绍,该公司自主研发的设备产品还出售给相关制造企业公司,完成了从“自用”到“输出”的跨越。
创新之路从来不是坦途。
热气胀技术,对于汽车零部件生产有重要作用,不仅有利于汽车轻量化,还能极大提升产品强度,增强汽车整体的安全性能。然而,2020年以前,该项技术在国内尚属空白。
为了破解“卡脖子”难题,广西汽车集团联合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超高强钢管热气胀成型工艺与关键共性技术提升”项目研究,不断实验,攻坚克难,最终建成国内首条超高强度钢管热气胀成型生产线。
目前,该生产线每小时下线60套汽车A柱加强管,单月产量突破1万套,并配套国内一线自主汽车品牌的高端车型。
关关难过关关过,广西汽车集团不断攻克:菱势黄金卡搭载自主研发的“菱擎”系统,通过双电机耦合技术实现35%的节油率,成为国内首款混动小卡;自主研发的ADAS系统已完成200万公里实路测试,决策响应速度达50毫秒级;被视为新能源汽车“心脏”的同轴式电驱桥实现批量生产,广西汽车集团成为国内首家实现新能源汽车同轴桥产品批量生产的企业……
当下,广西汽车集团更是将创新战场向智能深处推进,不断突破:“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智能监测与优化应用”等四大场景入选柳州市首批“人工智能+制造”应用场景“机会清单”;“车易慧—数字化运维大模型知识库应用”及三项智能制造场景入选自治区2025年首批人工智能产品、垂直领域模型及“人工智能+制造”典型应用场景认定名单……
统计显示,广西汽车集团近三年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14项,获得专利授权485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达16%。
广西汽车集团零部件事业部减速器总成装配G线运用多种AI技术来装配减速器。蒙圣华 摄
如何把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广西汽车集团也有自己的答案:创新打造技术研发、场景落地、生态构建的三维路径。
苏松表示,在这一路径的指引下,集团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模式,聚焦具体应用场景和优势领域,全力推动智能化技术加速落地。
他向记者举例,在自动驾驶领域,集团研究、布局ADAS新功能和算法,自主研发的G050纯电动厢式运输车,搭载L4级自动驾驶系统,已完成10万公里城市复杂路况测试;在充电服务领域,创新推出移动储能充电车,采用“桩找车”模式,有效解决车主“找位难”痛点。该模式已在北京、杭州等城市实现商业化运营,并成功斩获以色列、迪拜等海外订单。
“我们发展人工智能的特点之一就是本土化,贴合实际。从引进外国设备开始就思考如何立足自身生产需求和工艺特点进行设备自制和改造。”苏松指出,集团始终以客户需求和业务发展为导向,通过自主研发和改造降低技术成本,确保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
今年4月,广西发布《关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决定》,自治区党委、政府鲜明提出“人工智能时代,广西不能缺席、不能落后。”
同月,在柳州市人工智能(AI)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会上,广西汽车集团所属柳州五菱新能源与湖南大学开展高品质商乘两用车电驱系统开发及整车集成应用项目合作;广西汽车集团所属柳州卓通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开展高集成乘用车智能同轴电驱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合作,共同挖掘工业智能化的发展潜力……
广西汽车集团正以创新为核,不断聚势、蓄能。
当前,广西汽车集团已经成立“人工智能+”领导小组,拥有一支专业的智能制造团队,与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等签约研究前沿人工智能技术,与国内多所知名高校和机构达成合作。在武汉、上海、香港成立了创新中心或前瞻中心,构建起更严密的研发体系和技术生态体系,全方位增强集团的研发实力和产业生态控制力。
前瞻洞察 纵深式谋篇布局
智能化转型并非一蹴而就,韦明凤坦言:“我们是起步早,小步快跑。”
而这离不开广西汽车集团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和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
时间回溯至201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新能源汽车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与此同时,汽车市场进入高速增长阶段,传统生产制造水平已经不足以满足客户需求。
正是在这一年,广西汽车集团敏锐捕捉到变革先兆,果断开启自动化、智能化转型之路。
2010年,集团成立“自动化推进小组”,自主研发出第一台自动化专机,在冲焊件产品开发中应用大批量机器人工作站,解决了钣金件外观及螺柱焊接质量问题,公司的自动化装备水平大幅提升。
五年后,“自动化推进小组”升级为“工业4.0推进小组”,将智能制造纳入公司“十三五”规划中,围绕“一条智能生产线、一个智能车间、一个智能工厂”的思路,按照“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工业4.0示范”的方式探索智能制造。
2017年,“轻量化汽车底盘关键零部件智能工厂新模式”项目落地,这是广西汽车集团响应《中国制造2025》、推进工业4.0的重要载体,探索出将精益生产与智能制造的无缝链接及相互融合的创新落地路径,通过与科研单位、系统集成商、设备提供商等合作,提出智能工厂新体系、新模式,成为广西唯一被列入工信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的项目,填补广西汽车行业高端底盘制造能力的空白。
广西汽车集团的转型战略不止于商业逻辑,更在责任,与用户构建情感纽带,服务社会。
2022年,广西汽车集团第一款自主设计、研发的车联网云平台基本建成,可实现对车辆的安全监控,为用户提供充电、车况查询、预约保养等服务。
2023年,广西汽车集团产业数据要素服务平台——“菱数云”正式上线,“预查验”项目累计占现有全国同类项目市场份额70%以上,社会效益明显。
2024年,工信部牵头开展的数字化转型贯标工作中,广西汽车集团成为首批数字化转型贯标认证企业,在工业互联网平台方向获评“2星级”,五菱柳机和佛吉亚(柳州)座椅在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方向分别获评“2星级”和“1星级”。
……
如今回望,2010年的战略抉择犹如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而后的每一步都是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从自主研发首台自动化专机起步,到建成国内首条高压热气胀成型生产线,再到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广西汽车集团用十五年时间完成了三重跨越,不断筑牢汽车制造业数智化底座,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
广西汽车集团五菱新能源公司整车装配线运用AI物流机器人运送新能源电池。蒙圣华 摄
站在人工智能重塑制造业的新起点,广西汽车集团正谋划更大布局。
“智能制造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韦明凤表示,“我们秉承着精益制造理念和经验,结合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精益生产融合智能制造的新模式。”
当前,广西汽车集团大力实施“菱势工程”,倾力打造1个“菱势”新能源整车品牌、3个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和1个汽车产业生态链,同时,将“3+X”业务布局与“AI+”有机结合,构建起“设备+产品+场景+生态”的立体化布局,为汽车“智造”注入强劲动能。
五菱大厦的企业展厅有一句醒目的标语:艰苦创业自强不息。这正是广西汽车集团一路走来的精神底色。
透过广西汽车集团智能化发展之路,可以看到,传统产业的智能化转型,既需要谋篇布局的战略眼光,也需要壮士断腕的改革勇气,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创新定力。
百年制造,干字当头。广西汽车集团在推动制造强国建设的征程上,从未止步,如今,在智能制造改革的征途上,奋发不辍。(广西云-广西日报 记者 梁菁惠 通讯员 李慧纳 兰依婷)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