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达”工业机器人正在作业。
从“三线建设”时期埋下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硬科技种子,到如今人工智能与文旅、制造的深度融合,桂林这座以山水闻名的城市,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科技觉醒。
当人工智能浪潮席卷而来,如何让实验室的专利转化为生产线的效能,让科研院所的智慧流淌进产业升级的血脉?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短板如何补齐?
时不我待。在历史积淀与时代机遇的交汇点上,桂林的探索,为后发地区科创突围趟出了一条可借鉴、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1 从三线建设到AI生态:沉睡的科技富矿何以觉醒
20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让一批科研院所扎根这片土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四研究所的光通信技术、桂林星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伺服系统、桂林曙光橡胶研究所的特种材料……这些藏在山谷里的精密制造,为桂林埋下了独特的科技基因。
“那时的桂林,产业科技曾一度在行业领先。”桂林市国资委党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回忆道,只是后来随着产业重心转移,这些技术大多成了“实验室里的风景”。
转折始于桂林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随着《关于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支撑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的意见》等政策相继出台,该市科研经费投入强度连续多年居广西前列。在政策土壤的滋养下,沉睡的基因开始苏醒: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黄桂敏教授团队研发的英语智能批改系统已服务全国300多所学校,技术转化产值超1.17亿元。
“中电科34所”从军工技术中孵化出的光模块产品,占据国内通信市场重要份额,也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通信基建的优选产品。
福达股份从传统曲轴生产转型智能装备,打破国外垄断,已应用于国产工业机器人。
……
数据显示,桂林聚集了广西20%的“专精特新”企业,拥有2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自治区级中试研究基地,数量居全区第二。但“赛迪顾问”的报告也揭示其短板:广西人工智能企业实力全国排名26位,桂林虽有技术“点突破”,却缺乏引领产业链的大型龙头企业。
“再秀美的孤峰,也成不了山脉。”桂林市科技部门相关负责人坦言,作为世界级旅游城市,桂林的资源长期倾斜于服务业,工业基础与科创生态培育需要更持久的耐心。但他同时认为,“三线建设”留下的技术工人队伍、科研院所积累的研发能力,仍是桂林不可多得的“富矿”——关键在于如何用创新思维打通“沉睡”与“激活”的开关。
2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成果转化的堵点如何打通
“这套系统能识别英语作文里的逻辑错误,甚至能判断学生的写作情绪。”这是黄桂敏团队的最新成果。但两年前,这项技术还躺在实验室的服务器里。
成果转化的“死亡谷”,是许多后发地区的共性难题。桂林的破题,始于2024年成立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工作专班。
针对黄桂敏团队的技术,专班牵线桂林本地一家教育科技公司,政府给予30%的中试补贴,高校以技术入股形式参与,形成“研发—中试—市场”的闭环。如今,该技术不仅服务中小学,还拓展到东南亚汉语教学市场。
这样的案例背后,是桂林构建的“政策+资金+金融”三维支撑体系:
政策端,2024年出台《桂林市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设立2500万元专项奖补,对企业研发投入实施梯度奖励,最高达100万元。
资金端,2024年安排2800余万元对225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行奖补,推动10家自治区级中试基地建设。
金融端,截至今年4月,科技贷款余额突破433.96亿元,加权平均利率降至3.14%,“知识产权贷”“科技成果转化贷”等18种特色产品已为550家企业打通资金链。
更具突破性的是,今年5月,桂林市成立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联盟。在联盟第一次会议上,浙江大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签署协议,共建智能装备联合研发中心,将浙江的市场资源与桂林的技术储备对接。
“我们看中的,是桂林在光通信、伺服控制等领域的技术沉淀。”浙江大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说,联盟成立半年内,已促成8个项目落地,总投资超5亿元。
昔日高校的论文是“纸上谈兵”,如今实验室的配方能直接输入生产线的控制系统。这得益于联盟搭建的科研人员驻厂机制——高校团队每月有10天在企业现场办公,实时解决转化中的技术问题。
数据见证变化:2024年,桂林技术合同成交额近40亿元,实现倍增;该市荣获2023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45项,创历史新高。但深层次的挑战仍在,有业内人士指出,本地企业承接能力有限,60%的技术成果仍需向区外转化;中试基地虽多,但高端设备利用率不足30%,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现象。
桂林的探索表明,成果转化不能仅靠政策“输血”,更要培育“造血”机制——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3 从串珠成链到生态共生:创新链与产业链怎样深融
在桂林福达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工业机器人在人工智能算法的精准指令下,有条不紊地执行工件运输。数据中台实时汇聚“产、供、销、存”全流程数据,为各环节高效运转提供坚实保障。
如今,这条产线成为国内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示范样板,所在工厂入选自治区“双百双新”项目库,达产后预计新增产值11亿元。值得一提的是,项目推进过程中,桂林福达与国内供应商携手攻关,针对工业机器人在精密加工环境下的效率与精度难题深入研究,成功实现国外设备的替代。
“昔日企业找技术,今日技术追市场。”福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这种转变源于桂林对人工智能产业链的系统布局。
目前,桂林已形成涵盖智能终端、核心零部件、智能传感器的人工智能产业链,而更具竞争力的是光通信产业链。从“中电科34所”的光芯片,到光隆科技的光器件,再到东衡光通讯的传输设备,已形成完整产业链条。
光模块在东盟市场的份额,从2023年起逐年提升。这得益于桂林对接“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的生态蓝图——在深圳设立研发中心,在桂林完成中试和生产,再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销往东盟。
产业链的串珠成链,离不开顶层设计的引领。桂林编制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产业链图谱,出台《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桂林制造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智能终端突破、场景应用牵引、生态体系构建三大路径。在政策引导下:
应用场景加速落地。稳健(桂林)乳胶用AI视觉识别系统提升产品检测效率;君泰福用DeepSeek大模型优化生产排程,订单交付周期缩短40%;全市已打造42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28家企业入选自治区典型案例。
重点项目持续发力。西能云端机器人区域总部等项目落地,领益制造临桂手机精密结构件等12个项目获自治区专项资金支持,数量居全区第一。
产业生态不断优化。桂北智算中心、华云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广西瀚特的人工智能数据标注实训基地入选国家优秀案例,为产业提供人才支撑。
在桂林经开区华为合作区数字经济产业园,这种生态效应愈发明显。在大小便智能护理机器人生产线周边,配套企业生产的传感器、控制器正同步组装。园区为企业配套了多家本地企业,物流成本明显降低,产品走向全国各地的养老机构。
但短板依然存在:智能终端产品中,高端芯片等核心部件仍依赖进口;产业链企业间的协同度不足,30%的本地企业仍选择区外配套;人工智能人才缺口仍然很大,制约产业升级。
桂林如何谋划新突破?目前,七星区打造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协同创新区,推动华为、商汤科技等企业与本地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桂林经开区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135”工程,建设RISC-V生态产业基地;全市629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智改数转”诊断全覆盖,推动基础级智能工厂向卓越级跃升。
“就像漓江的水系,只有汇聚支流,才能形成奔腾之势。”桂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邹爱兵说,下一步,该市将聚焦智能产品突破、应用场景打造、优质项目招引,力争到2027年实现人工智能相关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让创新链与产业链在融合中迸发更大动能。(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傅清龙 李家健 通讯员 张 强 阳颖娟 文/图)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