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八桂大地,科普浪潮奔涌。
从自治区主场活动到14个设区市的同步响应,从人工智能前沿展示到农村社区惠民服务……9月,为期一个月的首个全国科普月八桂科普大行动(以下简称“大行动”)在全区各地举行,掀起全民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热潮。
据不完全统计,科普月期间广西累计开展科普活动2500余场,受益群众突破1000万人次,科普服务覆盖面与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一十百万”科普活动体系的构建,推动科普工作从“单打独斗”向“集团作战”转变。
打造科普新格局
科普工作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基础工程,2024年新修订的《科普法》首次以法律形式将每年9月设为全国科普月。
“这一变革实现多维度提升,为科普工作提供更广阔平台。”广西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广西借此构建“统一部署、部门牵头、地市落实、社会参与”机制,由自治区科协牵头,联合39家区直单位推出“一个主场活动、十大联合行动、百场重点活动、万名科技工作者讲科普”系列活动,吹响打造“八桂科普嘉年华”动员令。
“灭火器的四字口诀是什么?”“提、拔、握、压!”2025年秋季学期开学第4天,自治区安委会办公室联合多部门走进滨湖路小学长虹校区,开展“开学安全第一课”,直播吸引30余万人次线上观看。
顶层设计强化让科普从“单兵作战”转为“集团军作战”。全区14个设区市结合本地实际,创新开展各具特色的科普活动。南宁市设八大主题体验区,让公众近距离感受高精尖成果;北海市创新政—校—社机制,与4所高校签订科普资源共享协议;桂林市融合气象科普与旅游保护,推出“智慧气象赋能守护绿水青山”活动。多方携手、协同推进,“大联合、大协作”的科普工作格局在广西成型。
AI联动扩大朋友圈
大行动既以创新实践提升公众AI感知,又依托区位优势深化与东盟国家的科普交流,让科技扎根本土、联通国际。
强感知、激信心。本届东博会首次设人工智能专馆,1万平方米展区聚集200家高科技企业、1200项展品,吸引近23万人次参观,让AI可观可感。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财政厅出台广西支持“人工智能+智造”若干政策措施,征集案例并通过多平台推广,开展“百场路演”等活动,促进资源共享、观念入脑;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推出“智慧交通AI引领未来”系列活动,展示人工智能在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调度、通关便利化等领域的应用,激发公众对人工智能推动区域发展的信心。
人工智能科普的触角还不断向基层延伸。广西科技馆开放“解码AI 拥抱未来”等主题科普展,集中呈现100余项科技成果并免费向市民开放;南宁市策划“AI赋能未来,亲子共探科学”活动,激活家庭这一“科普最小单元”;百色市科技馆引入智能迎宾机器人、AR全景导览系统,并计划推进场馆AI空间升级、启动“AI科普下乡”项目,让科技种子播撒乡村。
作为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窗口,广西还将科普作为人文交流的重要纽带。第九届“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吸引文莱、印尼、马来西亚等国青少年参与;同期举办的中国(广西)—东盟青年科学家AI对话活动,汇聚近200名中外专家搭建合作平台;“中国—东盟科普之夜”融科技与东盟文化,防城港“山水相连快乐科普”中越青少年科学营带学生了解海洋生态。
科技惠民走深走实
“既学知识又拿奖品,太有意义了!”9月11日晚,钟山县清塘镇英家村委会戏台热闹非凡,“新风婚育 共筑美好”宣传活动与科技志愿服务演出在这里举行,现场欢声笑语,尽显科普与民生的深度融合。
大行动推动科普资源向基层、重点群体倾斜。在乡村振兴一线,贵港市开展木薯害螨绿色防控培训,促生态种植;梧州市融六堡茶传统工艺与科技,助茶农建标准化生产线;崇左市天等县邀专家为澳洲坚果产业“会诊”,并向农民传授实用技术。
针对“一老一小”、少数民族群众等重点群体,各地还开展精准化科普服务。防城港市、河池市开展“银龄科普行动”,帮助老年人掌握智能手机使用、防范电信诈骗等技能;柳州市推出青少年心理健康科普课堂,呵护青少年成长;钦州市“运河向海科普先行”活动深入平陆运河沿线村镇……
同时,大行动积极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氛围。据不完全统计,科普月期间广西累计开展弘扬科学家精神宣讲活动近200场次,覆盖超8万人次。(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付玮烨)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