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糖42号”甘蔗品种5个榨季种植面积领跑全国;抗枯萎病香蕉新品种“桂蕉9号”连续两年入选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原味果脯机械化生产技术在亚非国家备受青睐……作为广西农业科技创新的“火车头”“主力军”,广西农科院在优良品种选育、重大技术攻关、产业集成应用等领域勇攀高峰,创新动能持续迸发,一流科研成果竞相涌现。
不久前,在2025年广西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广西农科院17项成果获2024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创下历史新高。
1 种质筑基:“桂字号”良种响当当
“我们每培育一个新品种,都是在为广西农业的未来播种。”10月9日清早,广西农科院党组书记、院长邓国富在稻田里“追梦”,查看育种材料长势,仔细测量关键数据。这些年,他率领团队育成了38个达国标优质米标准的杂交水稻品种,填补了国内空白,解决了杂交水稻高产不优质的世界性难题,相关成果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追梦不息,奋斗不止。广西农科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推动水稻、玉米等主粮作物品种量质齐升的同时,还围绕做大做强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开展甘蔗、香蕉、甜瓜、木薯、葡萄等特色作物良种攻关,借助现代分子育种技术,精准定位、筛选和改良目标基因,一批响当当的“桂字号”新品种闪亮登场。截至2024年,广西农科院累计审(认)定农作物新品种851个,获授权国家植物新品种权294个,育成品种荣获科技奖励170余项,持续推动种业自主创新。
桂糖系列甘蔗品种连续6年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甘蔗品种;“桂香18号”连续两届摘得全国优质稻食味品质鉴评金奖;“桂甜612号”获评全国十佳甜玉米品种,“桂七芒”凭借独特的香气和口感成为网红爆款……有了“桂字号”良种“撑腰”,广西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糖罐子”“米袋子”“果盘子”。
品种的成功选育,离不开丰厚的“家底”——种质资源。走进广西农科院种质资源库,堪比珍宝的种子引人注意。“这是我国第一座作物种质资源库,安全保存有水稻、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种质资源8.2万份。”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国保存数量最多的野生稻资源圃,共有野生稻种质资源1.1万余份;甘蔗领域,保存来自18个国家的4536份资源,其中割手密等野生甘蔗种质2622份,数量居世界第一。同时,建成全国最大的芒果种质资源圃,保存涵盖芒果8个种的600多份种质资源。
种质资源保护的接力棒不断传递。今年6月,第三代集“信息化、智能化、高效化”为一体的广西作物种质资源库建成投入使用。新库拥有保存40万份作物种质资源的安全高效智能化保存设施,这座种质资源库将为未来育种创新工作提供坚实支撑。
2 良法突破:解锁增产增收密码
如何进一步释放优良品种的潜力?广西农科院以“良种+良法”为路径,在栽培升级、绿色植保、精深加工等领域持续攻关,解锁农业增产增收密码。
种子好更要种得好,广西农科院科研团队在栽培技术上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早谋早动,20世纪60年代开始,该院水稻研究团队推动单季稻向双季稻的耕作制度转型,实现历史性跨越;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该院甘蔗研究团队率先将生物技术应用于糖料蔗优良品种的快速繁育研究与开发,扩繁30多个甘蔗品种,有力促进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南方高温多雨的气候不宜种葡萄?该院创新研发“葡萄一年两收”技术,通过休眠解除、避雨栽培等措施,实现广西葡萄种植一年两收,推动我区葡萄产值从2.58亿元增至101.12亿元,使南方湿热地区变成特色优势栽培区。
“良种+良法”换来作物增产,农民增收,经济效益提升,助力乡村振兴,有力推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病虫害,是农业发展的一大挑战。“现在有了‘光驱避’技术,心里不慌!”聊到防治荔枝病虫害,广西荔枝果农信心十足。荔枝蛀蒂虫侵害是困扰荔枝种植业的一大烦恼,既拉低产量又影响价格。广西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科研团队首创荔枝蛀蒂虫光驱避技术,用夜间持续光照将蛀果率从35%降至0.5%,大幅减少农药使用,成为全球首个光照防控害虫成功范例。
如何打赢与病虫害之间的攻防战?以科学植保推动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广西农科院研究团队利用无人机监测、大数据分析等精准农业技术,加快AI融入病虫害防控各环节,创新研发以虫防虫、以菌克虫等绿色防控技术。
广西农科院在农产品加工技术上的突破,让农产品“身价倍增”。国际上对柑橘贮藏保鲜多采用的浸泡清洗灭菌法,这一方法的缺点是果皮易搓伤、耐贮性差。如何破题,该院团队首创“免发汗”式中温预处理技术,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实现流水线生产,广泛用于脐橙、沃柑、金桔等果品,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使我国柑橘采后商品化处理水平居亚洲首位、世界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该院首创的原味果脯机械化生产技术,目前推广至32个国家,建成25个海外加工基地,年产值超50亿元。
广西农科院在果蔬采后保鲜与加工、粮油加工、大宗特色农产品加工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系列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成果,打通广西优质农产品资源“从田间到餐桌”的黄金链条,为农民增收、产业提质增效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3 创新聚力:构建一流科研创新体系
如何营造一流的科研创新生态?该院从平台构筑到学科建设再到机制优化,一系列举措为创新活力持续迸发提供了沃土。
在越南北部北江农林大学的示范基地里,一串串紫莹莹的葡萄长势良好。而8年前,越南北部种葡萄曾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事”。广西农科院专家团队凭借避雨栽培与一年两收技术“逆天改命”,推动当地葡萄商业化种植从零突破至万亩规模。这一振奋人心的成果,是该院国内外联动构筑创新高地的生动体现。
截至2024年底,广西农科院已拥有省部级以上平台134个,其中包括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5个国家级作物改良分中心、7个农业农村部实验室、4个技术转移中心、2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及1个博士后工作站,构建起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于一体的多元化科研平台体系。
涵盖甘蔗、水稻、特色果蔬等优势领域的平台,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支撑体系。依托高水平科研平台,先后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学科发展规划(2023—2035)》等重要措施,“学科集群—学科领域—研究方向”的三级学科建设体系在夯实传统农业作物学基础上,加快新兴交叉学科布局,推动学科建设全面发展。
学科建设跑出加速度。目前,广西农科院学科发展已涵盖42个学科领域,涉及105个研究方向。自2017年以来,优化组建创新团队169个,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2个学科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前1%,位列全国省级农科院第6。
创新成果持续产出,离不开政策机制的“保驾护航”。广西农科院完善顶层设计,近年来推出《自治区农科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自治区农科院科研项目绩效支出管理办法(修订)》,覆盖科技奖项申报、科研项目管控、成果激励等关键环节,为科技创新提供清晰导向与坚实保障。
2005至2024年间,广西农科院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3项,授权国际PCT专利和国家发明专利1281件,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广西科研机构首位。发表SCI论文893篇,国际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付玮烨 通讯员 关妮纳)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