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六届深化东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国际研讨会在南宁举行。会议以“AI+生物育种产业化”为主题,安排3个主旨报告,设2个平行分论坛,来自中国、柬埔寨、老挝、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泰国、越南等8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与现代农业结合等议题进行探讨。
针对农作物育种投入高、难度大、周期长的行业现状,与会专家围绕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主题凝聚共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究员崔运鹏作《大模型技术在农作物育种领域的应用》报告,分析大模型在育种数据挖掘、方案优化等方面的应用价值,为育种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泰国农业部那空苏湾大田作物研究中心博士Nattapat Khumla以《人工智能在甘蔗育种中的应用:提升泰国制糖业的生产力与可持续性》为题,结合泰国实践为提升制糖业生产力与可持续性支招;广西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陈振东作《广西农业科学院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研究进展》主旨报告,介绍该院在生物育种领域的成果与规划。
会议期间,还先后召开生物育种产业化研讨专题、国际木薯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专题,中国—东盟木薯联合研究中心在其间揭牌成立。
中国(广西)—东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研讨会已成功举办五届,中国—东盟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汇聚72家海内外成员单位,在东盟国家和国内影响力显著提升。依托境外示范基地示范引领,国内优质适用农作物品种、先进农业技术在东盟国家落地生根、提质生“金”,为深化中国与东盟农业科技合作作出积极贡献。(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付玮烨 通讯员关妮纳)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