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记者走进位于钦州市钦北区的广西至善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年产88.6万吨绿色新材料项目生产车间里,没有工人们忙碌穿梭的身影,只有大型自动化设备在低沉的轰鸣声中高速运转,偶尔有几盏指示灯闪烁,提示着设备的运行状态。整个车间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精准操控着。
“去年,公司授权发明专利16项,并获得了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认证。”该公司联合创始人李晓龙介绍,今年公司将重点以人工智能赋能精细化工生产工艺流程,实现高分子生物质胶剂、醛酮树脂等细分领域内的单项冠军产品,推动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迈进。
作为钦北区绿色新材料产业的标杆企业之一,广西至善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生产模式只是该区产业升级的一个缩影。同样位于钦北区的广西致远实业有限公司,其硫磺制酸供热项目也展现了高度智能化的生产水平。“我们采用国内领先的硫磺制酸技术,二氧化硫转化率可达99.85%以上。”该公司董事长胡崇强介绍,这一技术不仅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显著降低了能耗和排放。
在钦北区,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高度智能化的生产模式,注入前沿的科研创新能力,实现数字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科技与产业协同发展。
今年以来,该区以钦北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钦州高端医药精细化工产业园和平陆运河经济带为产业协同发展承接平台,围绕“6+N”主导产业,积极主动开展区域产业对接,不断延长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打造高质量产业生态圈。
“我们正深化‘人工智能+’赋能行动,服务推进园区投产企业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共建创新平台。”钦北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苏美龙介绍,该园区年内将引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2家以上,全面提高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和增加值。(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罗继梅 通讯员陆柏成)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