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简体版|繁体版
支持IPv6
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科技工作 > 市县工作

“生产经营队”变成“科研攻关队”——桂林市农科研究中心助力乡村振兴

2021-07-20 09:55     来源:广西日报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首次获得中央引导地方发展资金项目;首次获得经费超千万元的科技项目;首次获得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0年共获得市级以上各级科技项目70项,项目扶持总金额2878.94万元,项目数量及项目扶持总金额均创历史之最……桂林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负责人近日跟记者分享了中心发展的喜人成就。

桂林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于2019年7月由原桂林市农业科学院、原桂林市蔬菜研究所和原桂林市水产研究所合并而成。组建近2年,该中心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取得成果登记9项、农业农村部品种登记3项、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新品种1个、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广西农科院科技进步奖7项、广西地方标准批准发布2项,发表科技论文57篇,获得1件发明专利和29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谁曾想,8年前,桂林市农业科学院发展举步维艰,缺经费、缺人才、缺项目。“多年来,我们农科院人员构成中,科研人员只占三成,工勤人员高达七成,很少获得科研项目,因此被人笑称为‘生产经营队’。”相关负责人回忆起当年的窘境感慨连连。得益于我区实施的市县农科院所改革,桂林市农科院脱胎换骨。在广西农科院与桂林市的鼎力支持下,桂林市农科院不仅整合其它3个单位成立了桂林农科中心,而且还挺起了创新脊梁,科研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结构中科研人员占80%,工勤人员占20%,原来的“生产经营队”变成了如今的“科研攻关队”。

目前,该中心建设有国家土壤质量雁山观测实验站、桂林市国家农作物品种测试站、广西水稻良种培育中心(桂林)、广西葡萄良种培育中心(桂林)等各类科研平台32个。其中,国家土壤质量雁山观测实验站是全国首批国家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之一。主要工作任务是开展粮田、菜田和茶桑园土壤理化和生物性状及田间生物群落监测,为阐明桂林红黄壤土质量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提供科学指导依据。

如何为村民增收与乡村振兴按下快进键?中心充分利用各级科研平台,结合科技项目,在阳朔、全州、灌阳、融水、金城江、南丹等地累计建立示范基地23个,推广新技术50余项,引进推广油菜、木薯、甘蔗、水稻、蔬菜等优良品种30多个,试验示范面积达2.5万亩。2020年,中心共选派56名科技特派员服务桂林市87个贫困村,累计全年举办技术培训52期,培训农民2930人次,开展科技服务3300余次。

在资源县两水苗族乡烟竹村,中心科研人员引导当地农民成立了2家种植、养殖合作社,1家有机蔬菜公司,新建1个村级养殖育种场,以“农民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为农户免费提供种苗、农药肥料和技术,保价回收,农户的种养积极性高涨。截至2020年底,烟竹村蔬菜种植面积达1100亩,水果种植面积200亩,土猪养殖存栏1500多头,土鸡存栏11000多羽,初步形成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据统计,该村2020年种植、养殖业产值超过13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也从2015年的1.3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超7万元。

在资源县梅溪镇戈洞坪村,中心水产科研团队的科技特派员多次深入考察调研,为该村量身打造了具有特色且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新模式——高寒山区冷水鱼陆基圆池集约化养殖。引进安装了5套智能化生态养殖系统,并于2020年7月下旬投放了优质冷水鱼品种:鲟鱼、虹鳟。今年2月,经过专家测产验收,鲟鱼产量每立方米达21.09公斤,虹鳟产量每立方米24.49公斤,农户收入翻了几番。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高寒山区陆基圆池推水式高效生态冷水鱼集约化养殖新模式。

在龙胜龙脊镇马海村、金江村和江柳村,中心科技特派员协助指导成立龙胜马海农产品专业合作社,通过建立“合作社+种植户+订单”产业模式,与种植户签订产销协议,开通了电商平台,扩大了销售量。合作社辣椒种植面积由2013年的200亩增至现在的500亩,年加工辣椒500多吨。通过市科技项目的实施,中心选育了2个龙脊辣椒新品种,总结了一套规范化的辣椒栽培技术。2020年,中心免费赠送龙脊辣椒苗15万余株,开展了5期龙脊辣椒高产栽培技术培训,大大提高了龙脊辣椒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李新雄)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