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促进广西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广西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等文件精神,自治区科技厅、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和财政厅联合制定了《广西科技创新平台优化整合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 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
2022年7月5日
(此件公开发布)
广西科技创新平台优化整合方案
科技创新平台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全区综合竞争力的基础和保障。为深入推进广西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促进广西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广西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等文件精神,结合广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西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面向”,坚持创新在广西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坚持“政策为大、项目为王、环境为本、创新为要”,坚持“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为主攻方向,聚焦科学前沿、发展重大战略需求,优化创新平台体系,创新运行机制和模式,形成各类平台有机融通和相互支撑新局面,夯实科技创新物质技术基础,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为实现创新型广西建设目标,加快广西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广西贡献。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顶层设计,优化平台布局。以国家和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为导向,围绕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聚焦产业需求,强化超前部署和发展引导,统筹存量与增量,科学规划各级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发展路径,优化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加强各类创新平台之间的相互衔接,避免低水平、交叉和重复建设。
2. 坚持机制创新,完善管理制度。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探索平台运行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平台评估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评价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创造力和活力。
3. 坚持分类管理,强化功能定位。根据广西科技创新平台的功能定位,强化分类管理、分类支持,制定涵盖不同类型平台特点的整合与建设方案、管理办法和考核指标。
4. 坚持开放共享,促进协同创新。贯彻落实广西“三大定位”,创新平台建设深度融入区域一体化和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支撑面向东盟的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四个面向”,聚焦广西产业高质量发展重大任务需求,结合产业链布局需求,通过创建与优化整合打造一批高水平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按照科学与工程研究、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三类,以“优化调整一批、撤销淘汰一批、新认定建设一批”的思路对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平台进行优化整合。突出重大需求和问题导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和建设地位,增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增强创新创业与科技资源支撑服务能力,推进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协同创新发展。到2025年,初步建设成布局合理、定位清晰、管理科学、开放共享、多元投入、动态调整的具有广西特色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二)具体目标
扎实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优化重组工作,推动现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提质增效。到2025年,创建1—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2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2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4—6家。建设广西实验室2—3家,新建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平台400家以上,优化整合或撤销淘汰300家左右,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平台总保有量在1200家以上。平台布局更加合理,开放共享程度大幅提高,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在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
三、重点任务
以国家和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为导向,坚持顶层设计、机制创新、分类管理、开放共享的基本原则,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功能定位,优化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加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之间的相互衔接,避免低水平、交叉和重复建设。举全区之力,组织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一)高水平建设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平台
1. 科学与工程研究类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平台
自治区级科学与工程研究类科技创新平台定位,主要是聚焦国家、广西战略目标,围绕重大科学前沿、重大科技任务和大科学工程,开展战略性、前沿性、前瞻性、基础性、综合性科技创新活动。主要包括广西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应用数学中心等。
(1)高标准建设广西实验室。广西实验室是广西最高层次、最高水平的科技研发平台;是聚焦优势特色领域、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研究基地;是支撑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和引领广西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十四五”期间,以成熟一个组建一个的原则,紧紧围绕重大科学问题,以及国家和自治区对战略前沿技术、关键核心技术、颠覆性技术研发和转化应用的需要,在新能源汽车、海洋、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现代特色农林业等领域择优组建2—3家国内一流的广西实验室。
(2)优化提升广西重点实验室。广西重点实验室主要是解决学科发展前沿及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科学问题,组织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面向自治区优势学科和经济发展优势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进一步全面提升广西可持续创新能力。结合运行评估结果,对现有广西重点实验室进行优化调整和统筹布局,优先推荐培育广西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在科学前沿、新兴、交叉、边缘等领域依托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部署建设一批广西重点实验室。探索建立厅市共建广西重点实验室。到2025年,新认定广西重点实验室不少于50家,优化整合或淘汰10家左右,保有量不少于130家。
(3)择优组建广西应用数学中心。广西应用数学中心主要是组织高水平应用数学研究和数学应用研究、培养数学人才、开展应用交流的重要基地。加强数学家与其他领域科学家及企业家的合作与交流,聚焦、提出、凝练和解决一批国家及广西重大科技任务、重大工程、区域及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中的数学问题,推进数学与工程应用、产业化的对接融通,全面提升数学支撑广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到2025年,广西应用数学中心保有量不少于5家。
2. 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平台
自治区级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科技创新平台定位,主要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等需求,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和工程化技术研究,推动应用示范、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推动广西产业升级。主要包括广西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科技成果中试基地、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创新合作基地等。
(1)布局建设广西技术创新中心。广西技术创新中心主要以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为核心使命,政产学研用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为我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为研发投入、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金融支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培育和发展提供创新服务,为支撑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发挥战略引领作用。将按综合领域类、独立法人类、内设机构类进行分类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到2025年,围绕重点优势领域组建综合领域类广西技术创新中心10家。不再新建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已建设的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考核评估,通过撤、并、转等方式进行优化提升。到2025年,转建独立法人类、内设机构类广西技术创新中心120家。
(2)优化提升广西工程研究中心。广西工程研究中心主要是以行业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为建设主体,面向广西重大战略任务和重点工程建设需求,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试验研究、重大装备研制、重大科技成果的工程化实验验证,突破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制造。到2025年,新认定广西工程研究中心50家,优化整合或淘汰不少于5家,保有量不少于100家。
(3)优化布局广西企业技术中心。广西企业技术中心主要是以企业为建设主体,根据市场竞争需要设立的技术研发与创新机构,负责制定企业技术创新规划、开展产业技术研发、创造运用知识产权、建立技术标准体系、凝聚培养创新人才、构建协同创新网络、推进技术创新全过程实施。到2025年,新认定广西企业技术中心150家,优化整合或淘汰不少于30家,保有量不少于570家。
(4)积极打造广西制造业创新中心。广西制造业创新中心主要是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自愿组合、自主结合,以企业为主体,以独立法人形式建立的新型创新载体;是面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突出协同创新取向,以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创新资源和载体,完成技术开发到转移扩散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各环节的活动,打造跨界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到2025年,力争培育广西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3家以上。
(5)布局建设广西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广西科技成果中试基地主要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解决科技成果工程化放大及产业化应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关键和辅助配套技术问题,围绕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问题,有计划、有重点地布局建设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完善科研成果、服务成果转化、促进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化步伐,实现一批高质量科技成果产业化。到2025年,广西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保有量不少于50家。
(6)优化提升广西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广西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要是面向广西疾病防治需求,以提高广西临床诊疗水平为宗旨,以临床应用为导向,由自治区临床诊疗技术水平领先的医院牵头,自治区、市、县(市、区)医院共同参加,整合临床医学资源,构建大数据、大样本库,组成疾病诊疗技术协同网络,强化我区医学创新能力,加快我区卫生与健康科技成果转化,加快自主创新医药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助力健康产业发展。到2025年,新建广西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2家,保有量不少于30家。
(7)持续优化广西新型研发机构。广西新型研发机构主要是围绕广西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建立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模式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管理制度现代化,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独立法人组织。以企业为主体,围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展研发活动,加快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孵化和育成科技型企业,吸引培养高水平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并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诊断和技术培训等服务,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新认定广西新型研发机构不少于30家,优化整合或淘汰不少于10家,保有量不少于50家。
(8)布局建设广西科技创新合作基地。广西科技创新合作基地旨在提高我区国内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发挥国内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对经济社会发展、对外开放和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广西科技创新合作基地是我区对接全国全球科技资源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对全区科技创新合作的发展具有重要引领和示范作用。到2025年,建设广西科技创新合作基地12家左右。
3. 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类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平台
自治区级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类科技创新平台定位,主要是为产业发展提供公益性、共享性、开放性基础条件支撑、科技服务、创新创业服务和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主要包括广西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
(1)持续优化广西科技企业孵化器。广西科技企业孵化器主要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科技企业和企业家精神为宗旨的科技创业服务机构,紧密围绕科技企业的成长需求,依托企事业单位、高校院所等多元化建设主体,为在孵企业提供物理空间、共享设施和专业化孵化服务,促进企业加速成长。到2025年,新认定广西科技企业孵化器不少于20家,保有量达到60家。
(2)优化整合广西众创空间。广西众创空间主要是为小微创新企业和个人创新创业者提供包含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等在内的创业场所和综合服务平台,以企事业单位为主要运营单位,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新创业孵化服务机构。到2025年,新备案广西众创空间不少于40家,保有量不少于80家。
(3)择优建设广西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广西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主要是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独立法人单位建设,开展现场观测、科学研究和发挥试验示范的作用,为生态学、地学、农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水文水资源学科、公路水运科学等我区重点学科领域和产业创新发展有关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供长期、系统的基础科学数据和试验研究成果等基础支撑和开放服务。围绕生态保护、资源环境、生物多样性、粮食安全、重大自然灾害防御等重大需求,在具有研究功能的各类台站基础上,到2025年,择优遴选建设广西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不少于10家。
(二)优化争创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1. 优化提升现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根据《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方案》《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办法》等要求,对标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需求,提升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能力水平,调整研究方向和领域,促进结构优化、领域优化和学科优化,扎实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优化重组工作。
2. 积极争创新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在特色金属材料与组合结构全寿命安全、靶向肿瘤学等领域积极创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创建全国重点实验室1—2家、国家应用数学中心1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2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4—6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2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8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0家、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家。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合力创建平台的工作机制。
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在自治区科技领导小组的统筹下,形成共认、共建、共管、共推的统筹管理模式,促进各单位协同联动,合力推进创新平台的建设和整合工作。创新平台主管部门根据不同平台的功能定位和任务要求,按照分类管理和规范运行的原则,指导平台依托单位与共建单位制定细化可行的优化整合方案。科技创新平台的依托单位要担起平台建设主体责任,根据平台定位、目标和任务,健全管理机制,完善组织实施方式,牵头制定细化可行的整合方案,会同共建单位完成平台优化整合工作。
(二)打造企业主体,形成协同支撑产业发展的创新集群。
注重打造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引导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依托重点骨干企业,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吸纳上下游配套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一批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平台,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技术标准制定、知识产权创造与应用、科技成果孵化转化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带领中小企业形成创新集群,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三)激发人才活力,构筑集聚优秀人才的新高地。
加大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引进、培养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引进国际、国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突出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的导向作用。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
(四)完善运行机制,营造建设创新平台的良好环境。
建立与自治区科技创新平台定位目标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形成科学的组织管理模式和有效的运行机制。创新管理模式,制定完善与各类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平台特点相适应的管理办法、评价标准和遴选机制,形成决策、监督、评估考核和动态调整与退出机制,建立分层分类的评价标准和考核体系。各平台主管部门应对平台运行绩效开展定期、不定期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平台撤、并、转的主要依据,对考核不合格的平台执行“一票否决”,予以撤销。加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的监督管理,健全用户评价监督机制,加强科技创新平台统计工作,不断提高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行效率和社会效益。
(五)完善投入机制,保障平台建设经费充足稳定。
全面梳理评估科技创新平台既定奖励、补助政策,进一步完善分类支持方式和财政资金支持机制,加大绩效考核和财政支持的衔接。科学与工程研究类、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类创新平台要突出财政稳定支持;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平台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强政府引导和第三方考核评估。对新获自治区或国家认定的科技创新平台给予适当经费支持;对建设运行中的科技创新平台,根据考核评估等级给予数额不等的滚动经费支持。所需资金从自治区本级科技项目资金中安排,不得用于与科技创新无关的支出。强化平台各主体经费投入配比保障,拓宽资金的投入渠道,引导各设区市、企业、社会资本等加大对创新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
(六)坚持开放共享,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建立促进科技创新平台开放共享的引导机制,促进平台面向社会实行对外开放,加强公共科技服务功能,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科技文献等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为广大科技人员开展科研活动提供条件;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整合优势资源共建科技创新平台,依托平台加强产、学、研、资、介等各类创新主体深度融合,促进全过程科技创新生态链形成;以高水平开放支撑高水平创新,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统筹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加速各类创新要素融合,借力提高创新起点,支撑面向东盟的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