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简体版|繁体版
支持IPv6
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 年度计划

自治区科技厅2018年工作绩效

2018-12-12 16:00     来源:广西科技厅机关党委(绩效办)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2018年,自治区科技厅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重要讲话精神以及自治区党委常委扩大会议精神,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年度工作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创新改革,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撑。
  一、2018年主要工作亮点
  (一)谋划科技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
  根据自治区主要领导指示精神,我厅牵头及时组织开展调研,围绕解决制约我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起草了《广西科技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送审稿)报自治区党委、政府。2018年11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了《广西科技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经过我厅积极争取,推动了自治区党委、政府于11月29日召开“全区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会”,提出“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构建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桥梁”科技创新工作部署,着力实施“三百二千”科技创新工程。
  (二)推动《广西壮族自治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修订实施。
  2018年自治区修订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为我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法律保障。2018年,组织全区实施400项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2018年1-11月,广西技术输出和吸纳交易合同数达到4407项,合同成交额为206.49亿元,其中技术交易额为100.24亿元,合同成交额和技术交易额分别比2017年同期增长2.83倍和1.78倍。
  (三)桂林市成为首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我厅积极组织指导桂林市开展申报创建工作,2月1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桂林市、太原市、深圳市建设首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建设,促成桂林市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等单位签订13项战略合作协议,加强科技创新合作,项目总投资额近1000亿元。
  (四)我区获国家科技奖励创党的十八大以来新高。
  2018年1月8日,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在我厅指导下,我区单位参与的9个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五)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提升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2018年,围绕打造“九张创新发展名片”,聚焦关键共性技术难题,组织实施13个科技重大专项,安排自治区本级财政资金项目1483项,支持科技经费17.66亿元。通过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一大批产业技术实现了新的突破。我区育成的甘蔗品种覆盖率已超过40%。
  (六)高新技术发展加快。
  稳步推进高新区建设,我区高新区总数达到13个。1-8月,我区12个高新区完成工业总产值4725.34亿元,工业增加值1219.90亿元,营业总收入5170.88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幅均超过30%。2018年,我区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预计突破1800家,增幅达50%以上。
  (七)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得到强化。
  加大企业创新政策扶持力度,联合有关部门出台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奖励和补贴实施办法;推动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落实,为43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扣除费用约3.8亿元。完善创业孵化体系建设。目前,全区有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总数达到319家。2018年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西赛区共有1075家企业参赛,跃居第7名,有42家企业晋级全国行业总决赛。
2018年1-11月,自治区科技厅已下达的科技计划项目经费中,第一承担单位是企业的占33.95%。
  (八)夯实创新基础条件。
  2018年,强化创新平台基地建设,新增建设5家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已在有色金属、工程机械、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等领域布局建设共21家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安排支持创新专项资金近3亿元。新认定19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和22家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组建33家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8年自治区级以上创新基地和大型仪器平台为企业提供服务3.7万次。深化科技金融结合,推动桂林银行设立科技支行,联合有关部门设立广西科创基金,实施“科技创新券”制度。
  (九)健全创新人才培育制度。
  修订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改革的实施办法,完善人才政策保障;持续实施院士后备人选培养工程,遴选我区第二批院士后备人选;全区有41人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十)民生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大众。
  2018年,部署了一批民生领域科技攻关、科技专项,攻克和研发一批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技术和产品。实施精准科技扶贫,选聘2873名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开展服务47328人次,实现了所有贫困村全覆盖,累计示范应用推广优新品种2751个次、先进适用技术5065项次,解决技术问题4601个,指导建设科技示范点6984个。11月24日,科技部公示了第八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名单,广西来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广西玉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榜上有名。
  (十一)对外科技创新交流合作模式获得国家认可。
  我区积极实施参与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先后与9个东盟国家共建双边技术转移中心,构建中国—东盟技术转移协作网络,发展网络成员2400家,得到了科技部充分肯定。2018年被邀请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参加中泰、中缅、中老、中越两国政府间科技联委会会议,以及2018年中国—东盟创新年开幕大会论坛,并作会议发言。
  (十二)推进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
  前三季度全区共申请专利34384件,获专利授权15503件,同比增长41.37%;全区拥有发明专利20716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4.28件,同比增长25.17%。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持续开展“护航”“雷霆”等专项行动,办理各类专利案件500余件。前三季度我区专利权质押融资金额达到15.12亿元,是2017年的13倍。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推进科技管理改革,释放科技创新活力。
  在我厅的推动和配合下,2018年7月27日,自治区人大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条例》进一步明确科技成果转化实行放权与激励相结合,下放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权限,提高对科技人员成果转化的奖励比例,既注重突出企业在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又注重调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机构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为我区破解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难题提供法律保障。
  加快科研诚信建设和科研评价改革,按照国家和自治区部署,起草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科研诚信管理暂行办法》,已提交自治区政府审议,预计将于年内出台实施。对接国家科技部,推动《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若干意见》在我区的落实,进一步优化科研项目评审管理机制、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完善科研机构评估制度、加强监督评估和科研诚信体系建设。不断健全科技计划管理制度体系,先后出台科技计划项目现场查定操作规范、合同变更流程、预算评估工作规范、异议处理程序等,进一步规范广西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实现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全过程留痕,完善广西科技管理信息平台,推进验收结题、预警提醒、数据统计、信用管理等一批重要功能上线使用,逐步实现了对项目申报、评审、立项下达、合同签订、中期检查、验收各个环节的“可申诉、可查询、可追溯”,进一步促进了项目全流程科学管理和公平公正。2018年,我厅印发了《广西科技计划项目预算评估工作规范(试行)》(桂科政字〔2018〕173号),简化项目预算评估,仅对申报项目的总预算进行评估,有联合申报单位的,不再单独对每个单位的子预算进行评估,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通过一系列改革切实打通科研过程的各项“堵点”,真正实现科技人员解套松绑。
  实行科技计划项目常年全天候开放接受申报。2018年4月,发布了《“十三五”广西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第三版)》,进一步深入实施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常态制,广西科技管理信息平台常年全天开放接受在线申报。项目申报材料提前在线审定,若材料不齐全、不符合要求的,申报单位可在系统上多次补充完整。纸质申报材料实行寄送,实现了“最多跑一次”,减轻科研人员的负担。截至11月底,已受理科技计划项目4897项。
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简化科技奖励评审。为深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函〔2017〕55号)精神,在2017年11月印发《广西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基础上,2018年4月印发了新修订的《广西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广西科学技术奖励工作,优化评审程序,简化评审环节,增加公示次数。2018年共受理提名项目411项,聘请专家进行三轮评审,共聘请评审专家518名,其中区外专家428名,占82.6%,区外专家比例比2017年有大幅度的提高,成立监督委员会,保证公平公正。2018年,评选广西科学技术奖项目148项。
  (二)大力推进科技系统“一事通办”,优化营商环境。
  2018年,我厅推进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再造。通过优化审批流程,实现政务服务窗口所有事项“最多跑一次”,其中,对办件量最大的“科技计划项目审批”事项,通过优化广西科技管理信息平台功能,将现场审核改为网上审核,通过审核的申报材料打印纸件盖章后直接寄送至科技厅委托的第三方专业管理机构,申请人无需前往自治区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大大降低了群众办事成本,打造形成了24小时“不打烊”的网上申报系统。压缩办结时间,将“大学科技园认定”“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的办理时限从原来的90天压缩至45天。
  编制完成自治区科技厅“一次性告知”、“最多跑一次”、“一次不用跑”3张清单,将信息录入全区政务服务标准化数据综合管理平台系统,实行动态调整,确保广西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公布的清单合法、真实、准确、完整,并且指导市、县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编制相关的材料。
  我厅对政务服务事项的申请材料进行梳理,明确“主要申请材料”、“可容缺材料”,对6个事项的29项申请材料实行容缺受理,报自治区政管办备案,并按要求在门户网站公开。
  我厅对行政许可、行政确认类的政务服务事项的申请材料进行梳理,涉及证明材料的服务事项4项共计11项申请材料,对于可通过数据共享的企业营业执照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身份证等证件证照类申请材料提出取消证明的意见。2018年11月9日起对《广西壮族自治区专利资助和奖励申报指南(试行)》(桂知管字〔2017〕28号)中涉及到提交“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收费收据”等8项证明事项予以取消。
  (三)推进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提升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围绕打造“九张创新发展名片”,聚焦我区传统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特色农业等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难题,组织实施了13个产业科技重大专项,安排自治区本级财政科技计划项目1383项,支持科技经费7.01亿元;安排创新驱动资金项目100项,支持经费10.65亿元。
  通过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产业技术创新实现新突破。工业方面,在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了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农业方面,种业创新评价出877份各类作物优异种质资源,水稻良种和玉米育种繁育制种累计716.53万公斤,推广面积约370万亩;选育出3个甘蔗新品系参加国家区试,43个品系参加广西区试,2017/2018年榨季,我区自主知识产权的甘蔗品种覆盖率已超过40%。
  (四)推进创新功能区建设,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稳步推进高新区建设,实施高新区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积极推进百色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推进梧州高新区通过“以升促建”升级国家级高新区,2个高新区目前已通过国家评估组的调研评估;新设立贵港自治区级高新区,我区高新区总数达到13个。1-8月,我区12个高新区完成工业总产值4725.34亿元,工业增加值1219.90亿元,营业总收入5170.88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幅均超过30%。
  加速农业科技园区建设。11月24日,科技部公示了第八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名单,广西来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广西玉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榜上有名。至此,我区实现50%的地市获批建设或建成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实现我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达到7家。近年来,自治区科技厅持续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通过引导筹建自治区本级农业科技园区为抓手,培育国家级园区,为广西创建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夯实园区基础。先后通过设立园区建设工作专项项目、组织专家现场咨询指导、召开培训工作会等多种形式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工作。2018年,我区51家农业科技园区立足于当地资源优势,通过引进集成、自主研发等推广应用科技成果428项,园区产值达242.43亿元,港南、兴业、荔浦等7家园区年利税过亿元,园区以技术服务、销售等为纽带,带动农户参与园区主导产业经营与发展达16.63万户,成为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载体。
  加快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推动桂林市成为首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促成桂林市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13项战略合作协议,在自然景观资源保育、生态旅游、生态农业、文化康养等方面加强创新合作,项目总投资额近1000亿元。
  (五)推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强化创新主体地位。
  加大企业创新政策扶持力度,联合有关部门出台《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奖励和补贴实施办法(暂行)》,支持国内企业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制和示范应用;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潜力巨大、代表广西形象的创新型企业。2018年,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遴选一批科技型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予以重点扶持,预计2018年我区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突破1800家,增幅达到50%以上;继续实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后补助政策,对首次认定、重新认定为高企的企业分别给予资金10万元/家、5万元/家的后补助,发放奖励性后补助经费5015万元。实施“瞪羚企业”培育计划,发放科技补助近1800万元支持37家“瞪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加大企业创新政策扶持力度,联合有关部门出台《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奖励和补贴实施办法(暂行)》,支持国内企业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制和示范应用;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为43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扣除费用约3.8亿元。
  完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2018年,继续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建设,第一批新认定自治区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新备案自治区级众创空间15家。我区自治区级(含培育)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到42家,其中,国家级10家,自治区级28家,自治区培育4家;孵化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达2300多家,在孵企业从业人员数达3万多人;我区自治区级(含)以上众创空间共发展到了86家,其中,国家备案21家,自治区备案65家;全区众创空间累计服务创业团队3300多个,累计服务初创企业2000多家,创业团队和企业吸纳就业人数超过1万人。我区创业孵化载体发展态势良好,目前第二批自治区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自治区级众创空间备案评审工作正在推进中。在各类孵化平台的助推下,我区创新创业氛围日渐浓烈,2018年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西赛区共有1075家企业报名参赛,报名总数首次破千,在全国37个独立赛区中跃居第7名,经市级初赛、自治区级行业复赛和自治区总决赛,共有42家企业晋级全国行业总决赛,其中共有10家企业获得全国行业总决赛“优秀企业奖”。
  (六)推进创新基础条件建设,夯实持续创新动力。
  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积极推进创新平台基地建设。2018年新增建设5家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在有色金属、工程机械、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等领域已布局建设21家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安排支持创新专项资金近3亿元。组织和指导有关单位申建有色金属新材料、高发地方疾病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取得重要进展。2018年新认定19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和22家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组建33家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对2017年和2018年新认定的26个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给予一次性财政资金补助50万元。创新平台开放共享服务力度不断增强,大型科研仪器网累计为企业提供服务3.7万次,科技文献平台累计为个人、组织、企业及创新平台载体等用户提供服务约57万人次。
  充分发挥广西自然科学基金支持源头创新的重要作用,持续择优资助我区科研人员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2018年新立项资助近1000项,自治区财政支持经费超过1亿元;继续设置广西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培育资助培育项目,择优资助我区科研人员申报但未获立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提升我区科研人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能力。我区获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574项项目,获资助经费2.24亿元,分别较2017年增长4%和11%。
  构建多元化创新投入格局,推动出台《关于促进全社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的实施意见》,指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政府等各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力争到2020年我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达到500亿元;深化科技金融结合,成功推动桂林银行在南宁设立近年来我区首家科技支行,着力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启用“科技创新券”,预计首批发放5000-8000万元的创新券,有效撬动社会研发投入;联合有关部门设立广西科创基金,通过政府引导带动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业类企业。健全创新人才培育制度,起草修订《关于加快推进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改革的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完善人才政策保障;持续实施院士后备人选培养工程,遴选我区第二批院士后备人选;力争国家重大人才项目支持,推荐2批共41人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七)推进民生科技创新,让创新成果惠及大众。
  加强民生领域科技攻关,重点在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防灾减灾、新型城镇化等领域部署了一批科技专项,攻克和研发一批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技术和产品,改善公众生活需求。实施精准科技扶贫,选聘2873名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实现了我区贫困村科技特派员的全覆盖。通过科技特派员开展创新创业示范,转化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开展科技服务与技术培训,助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帮扶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全区科技特派员累计开展实地科技服务总次数47328人次,累计示范应用、推广优新品种2751个次、先进适用技术5065项次,解决技术问题4601个,指导建设科技示范基地(点)6984个。
  (八)推进科技创新开放合作,集聚海内外创新资源。
  我厅研究制定了《广西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年)》,提出六个一百工作目标和五大行动计划,这是继天津市之后全国第二个制定“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并正式对外发布的省市。深化与东盟等“一带一路”国家的创新合作,积极参与中国—东盟创新年系列活动,成功举办第6届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及先进技术展,发布中国首个与东盟国家在中医药领域的标准化合作倡议《传统中医药区域标准化合作倡议》和首部由中国专家联合东盟7国专家共同完成的传统药物研究学术专著《中国—东盟传统药物志》;先后组织我区企事业单位赴柬埔寨、老挝、印尼、波黑等国参展参会,促成我区与相关国家在中医药、农产品加工储藏、3D打印、云计算、光伏发电、土壤污染修复、旅游产品研发等领域的创新合作,推动创新成果“走出去”和“引进来”;实施“百名东盟杰青来华入桂工作计划”,2018年已落实31名东盟杰青岗位,70%以上的杰青拥有博士学位,其中到科研院所工作16名,到高校11名,到科技型企业3名,到技术转移中心1名,来源国覆盖了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泰国、越南、埃及、巴基斯坦、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尼日利亚等12国。积极开展引智引技,先后促成我区与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知名高校和中科院广州分院、中电科技集团34研究所等大院大所的创新合作,我厅与广东省科技厅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资助一批两省区共同参与的科技计划项目,加快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
  3月1日,科技部与自治区政府在北京签署新一轮《部区工作会商议定书(2018—2022年)》,重点突出打造我区产业创新发展名片、深化“一带一路”科技创新交流与合作、助力打赢精准脱贫和保护生态环境攻坚战、强化科技惠民等内容,全面开启国家未来5年支持我区创新发展、深化科技创新合作的序幕。
  (九)推进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打造知识产权强区。
  有序推进发明创造工作,深入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前三季度全区共申请专利34384件,获专利授权15503件,同比增长 41.37%;全区拥有发明专利20716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 4.28 件,同比增长 25.17%。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持续开展“护航”“雷霆”等专项行动,1-10月检查各类商业场所104次,各类商品42000余件,办理各类专利案件500余件。着力推动知识产权运用,起草《广西专利权质押融资项目管理试行办法》,健全专利运用环境,前三季度我区专利权质押融资金额达到15.12亿元,是去年的13倍多;新增3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34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我区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优势企业专利产品销售收入已经占总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90%。知识产权人才培育工作取得新突破,广西民族大学知识产权发展研究院首次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名列全国高校智库综合评分前百位,广西大学成立我区首个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新遴选认定广西“十百千”知识产权(专利)人才153名。
  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服务。在科技计划项目申请中,突出研发活动中的知识产权产出,鼓励企业研究开发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规范企业内部知识产权管理,推进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管理贯标工作。支持企业贯彻《企业通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截至目前,全区183家企业通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提升保护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贯彻落实国家专利收费减缴政策,2017—2018年9月有4860多家(次)企业通过专利收费减缴备案,获得减缴申请阶段费用约5000万元,减缴专利维持年费超过1000万元。此外,自治区对符合条件的企业也给予了专利资助或奖励金额超过1500万元。
  (十)推进科普工作,营造良好的创新驱动创发展环境。
  2018年4月4日,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了2018年广西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表彰广西科学技术奖148项。
  2018年5月16-19日,举办了“2018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广西活动暨第二十七届广西科技活动周创新驱动发展成就展 第八届广西发明创造成果展览交易会”,分12大专题,集中展示我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打造九张创新发展名片取得的新技术、新专利、新发展、新成效,以崭新的创新姿态向改革开放40周年和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礼。自治区主席陈武、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孙大伟、自治区副主席黄俊华等领导参观“两展”或莅临启动仪式。经统计,2018年“两展”有超过650家企业及机构携1200多个项目参展;推介洽谈62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项目14项,签约金额59917万元;观众人数达4.6万人次。科技特派员开展精准扶贫活动服务农民16330人次。自治区级开展“科学之夜”、明日之星爱心科普行、广西优秀科普评选系列活动等系列科普活动,全区97家重点实验室、科普场馆基地向社会开放,开展各类科普活动120场次。通过各类媒体发布新闻稿件近190篇次。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2018年12月12日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