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建设创新型广西的决胜之年,在我区科技创新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和关键节点作用。
2020年科技创新工作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有关决策部署,以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为两个轮子,紧扣创新型广西建设任务,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撑产业创新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打造开放创新的发展模式,汇集合力补齐科技创新的短板,着力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再提速,为“建设壮美广西 共圆复兴梦想”贡献力量。
2020年科技创新工作主要目标:全面完成“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和“三百二千”科技创新工程各项任务,力争突破重大技术45项左右,创建国家级创新平台25个以上,引育高层次人才及团队50个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2600家以上,转化重大科技成果400项以上,科技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
一、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发挥科技创新对疫情防控和疫病诊治的支撑作用
(一)主动作为,组织抓好疫情应急科技攻关项目。
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大科研攻关力度”的重要指示精神,及时启动实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应急科技攻关专项,围绕疫情监测、病毒传播、快速检测、临床诊断、疫苗研发等疫情防控不同阶段的技术需求,广泛发动全国、全区(包括东盟国家)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开展有关疫情防控和疫病诊治科研攻关,充分调动配置各项科研资源协同创新;加强科技项目快速立项与便捷服务,开通科技项目速审速批“绿色通道”和采取定向委托论证制方式,简化立项手续,优先支持疫情防控与诊治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新产品的研发与应用。
(二)广泛动员,全面征集发布疫情防控技术方案
充分汇聚全社会最广泛的科技智慧,组织遴选疫情防控科技攻关专家组,征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新产品和新技术,对征集到的技术方案,组织专家进行快速论证,对甄别出来的新产品和新技术以科技项目立项方式给予经费支持,形成产品目录向相关部门推荐及推广应用。
(三)综合施策,支持服务科技型企业稳定发展。
出台有关政策文件,提出在疫情防控期间支持服务科技型企业的措施。优先支持受疫情影响的相关企业申报“三百二千”科技创新工程和“双百双新”项目中的重大技术突破项目,采取便捷化服务措施,对受疫情影响或疫情期间执行期满的科技计划项目,允许延期验收结题。推进业务办理便利化服务,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信息网络系统,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等事项,坚持工作全流程网上办理,实行材料“无纸化”,确保达到让企业“不见面”获得服务的效果。加强对企业直接经费支持或奖励性后补助,加快科技计划项目资助经费下达拨付进度,可提前拨付科技计划项目的2020年甚至2021年的滚动资助经费。对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的增量奖补和特别奖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奖励性补助、创新创业大赛获奖企业奖补等,在完成相关审核审批程序后的15个工作日内下达奖补资金,让企业尽快尽早享受到政策红利。对企业购买用于生产疫情防控所需医药品、器械、防护设备及相关物资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最高可按技术交易额的50%给予补助,鼓励支持企业大胆引进消化国内外优秀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应用于疫情防控。降低企业创新创业成本,通过小批量、快频次等方式,加快创新券兑付,优先支持与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有关的检验检疫和诊疗等创新活动;广西科技创新基金优先推荐投向与新型冠状病毒防控相关项目,全力支持有较强市场风险抵御能力的企业复工复产。对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为在孵企业适当减免租金的,在广西科技计划项目上予以优先支持。
二、统筹谋划科技创新工作,加快跻身创新型省区
(四)对标对表做好重大科技任务收官攻坚。面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从支撑高质量发展、民生改善、脱贫攻坚等方面加快形成并转化一批高质量成果。紧扣创新型省区建设的目标任务,制定确保进入创新型省区行列的工作方案。开展“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实施评估,对照规划目标和要求切实做好任务落实落地。补短板,抓重点,强弱项,全面完成“三百二千”科技创新工程任务。
(五)启动编制“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对接国家面向2030年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科技工程布局,突出目标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围绕科技创新支撑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研究制定“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和2021—2035年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明晰未来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实施路径和目标任务,凝练和部署“十四五”重点研发项目,持续增强全区科技创新能力。
三、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治理能力
(六)健全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加强对已出台政策的落实落地,继续加大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力度,制定进一步促进广西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出台关于促进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试点方案、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开放合作的实施意见、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实施方案、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若干政策措施、自治区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监督暂行办法、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措施。强化军民融合工作,制定广西科技领域军民融合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3年)。
(七)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推进广西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成立产研院建设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前端政策支持,出台支持产研院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实现挂牌运营。探索推进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开展科研事业单位章程制定、绩效评价等试点。落实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改革措施。开展新型研发机构认定评估,研究制定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政策措施。
(八)深化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改革。完善项目形成机制和组织实施机制,将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应用导向贯穿于项目形成和组织实施全链条。扩大科研经费区外使用试点,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可面向全国开放。建立完善科技计划项目评审工作规则,按照不同立项方式,采取差异化的评审程序和方法。健全评审专家管理机制。提升专业机构的专业化管理能力。加强科研项目资金“放管服”政策宣传和培训。开展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探索实施科技重大专项项目揭榜制。
(九)推进科技奖励制度改革。修订《广西科技奖励办法》,完善科技成果奖励的奖励数量、奖金金额及评审细则,重点向重大产业技术攻关、便于应用转化、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性成果倾斜。
四、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基础研究,提升科技创新支撑产业能力
(十)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着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制糖业新技术、氧化铝等传统优势产业研发与成果转化应用;推进石墨烯、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等高性能新材料关键技术开发及产品研发。支持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立足广西特色产业,坚持科技创新引领,高端生态食品、海洋经济等产业,力争突破重大技术45项左右,力争探索出一条后发地区的差异化发展之路。
(十一)培育扶持“蛙跳式”产业。集中优势创新资源,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产业、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培育扶持广西“蛙跳式”产业,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使“蛙跳式”产业成为推动广西经济快速增长、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
(十二)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充分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广西)等财政资金的支持作用,借助全国科技创新力量共同解决制约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特色有色金属资源与新材料、北部湾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等广西优势产业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稳步加大广西自然科学基金投入力度,完善对科研人员开展基础研究工作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拓展多元化投入渠道,激励地方、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通过广西自然科学基金探索启动“后发展本科院校基础研究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十三)加强基础研究创新平台建设。在有色金属新材料、高发地方病诊治等优势特色领域培育创建国家级创新平台。对标国家实验室,启动自治区实验室建设。争创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25个以上。通过厅市共建等形式持续推动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建设,促进重点实验室在各设区市和高校优化布局。启动组建一批自治区级野外站,积极推进广西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观测网络体系、管理体制、合作机制建设。加强实验室动物生产、使用许可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快推进广西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平台、广西科技文献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
五、加大创新引领型企业培育,促进创新主体量质齐升
(十四)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坚持规模与质量并重、传统与新兴并行,引导创新资源向科技型企业集聚,继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再倍增计划,扩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2020年末全区高企保有量达2600家以上。实施瞪羚企业培育计划,建立独角兽企业培育库,瞪羚企业数量1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000家以上。
(十五)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积极推动落实创业孵化载体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孵化绩效评估优秀孵化器的资金扶持。修订《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办法》等规定。开展第二批入库培育孵化器、众创空间的遴选和建设工作,支持龙头企业运营的孵化器、众创空间提质升级。
(十六)加大对企业创新激励力度。健全创新项目企业牵头制,构建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支持科技型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落实企业研发投入奖补、购买科技成果奖补、税收减免、科技创新券等政策,强化对科技型企业的扶持。持续实施企业首席技术官(CTO)培养计划,遴选备案企业首席技术官500名以上。
六、高效能配置科技创新资源,打造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链
(十七)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企业牵头联合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全区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发展,针对缺失环节、薄弱环节开展协同创新,解决产业集群发展的共性技术难题,推动行业领域的技术进步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不断强化联盟在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技术标准制定、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十八)突出抓好创新型功能区建设。加强高新区的规范管理,推进《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修订工作,探索试行高新区体制机制创新,加强高新区月排序、季分析、年评价制度优化和落实。完善高新区发展布局,高标准创建南柳桂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力争百色、梧州高新区升级国家级高新区,支持贵港高新区等开展“以升促建”工作,指导具备条件的设区市新设立自治区级高新区。推进自治区创新小镇培育工作。突出抓好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发挥好研发创新、现代种植、试验示范、科普教育和休闲观光等示范作用;推广应用平台突出抓好星创天地、农家科技大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建成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载体。
(十九)深化区域创新协同联动。完善厅市工作会商制度,推进厅市工作会商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对强首府、北钦防一体化、广西自贸区、桂林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梧州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中国-东盟信息港等国家和自治区重大发展战略的科技支撑,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优化区域科技创新布局,推动创新要素在各地之间合理流动,进一步发挥县、区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服务平台的桥梁作用,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七、加快新技术新成果转化应用,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二十)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继续实施成果转化大行动,组织400项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在区内企业落地转化应用。聚焦乡村产业技术需求,推动“10+3”(粮食、糖料蔗、水果、蔬菜、茶叶、桑蚕、食用菌、罗非鱼、肉牛肉羊、生猪10大种养产业和富硒农业、有机循环农业、休闲农业3个新兴产业)产业重大技术成果向县乡村下沉延伸。
(二十一)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深入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加强组织开展政策宣传解读,试点开展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探索技术股与现金股结合激励的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方利益捆绑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益分配激励机制,加快落实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转化科技成果收益分配倾斜政策,建立“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的订单式研发和成果转化机制,完善广西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报告制度,探索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评价工作。
(二十二)建立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加强自治区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规范管理,提升示范机构的服务能力。完善全区统一的广西网上技术交易平台,加强与国家科技成果网、国家技术转移网络的对接。壮大技术转移中介服务机构,推广经理人全程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模式。建设集科技信息查询、技术服务与咨询、技术专业培训、科技成果转移中介等多种科技服务为一体的科技服务业的标准化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线上与线下协同服务。推动自治区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建设。
八、加大领军人才引育力度,夯实创新人力资源基础
(二十三)着力推动高端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完成第三批院士后备人选的遴选工作及第六批八桂学者的选聘工作,并落实相关培养政策。做好高层次人才认定及扶持政策落实等工作。完成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广西人选选拔工作。在汽车领域、机械领域及有色金属领域等方面,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50个以上。继续推动在区内条件成熟的地市建设高端人才基地,服务地方人才和科技产业发展,成为西部地区特色新型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的先进典型。继续建设广西海外人才资源库,在具有科技创新比较优势的国家,布局海外合作伙伴。加快推进引才引智项目改革,允许外国人才依法平等参与广西科学技术奖励评选活动。
(二十四)优化高层次人才服务管理。优化整合人才计划,避免相同层次的人才计划对同一人员的重复支持。下放人才评定自主权。对全时全职承担重大战略任务的团队负责人以及引进的高端人才,探索实行“一项一策”、清单式管理和年薪制。
(二十五)开展“创新飞地”试点建设。支持区内有条件的企业围绕自身产业发展需求,在先进省市或国(境)外建立“创新飞地”试点,依托国内外先进地区的科技、人才、平台优势,借力发展产业和吸纳人才,搭建综合性创新创业平台,打通外部与广西在项目、技术、人才、资本、服务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渠道。
九、大力发展民生科技,为创造美好生活提供支撑
(二十六)抓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认真贯彻落实全区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发展现场会议精神,按照“抓基础、破瓶颈、建平台、推转化、促融合”的总体思路要求,抓紧制定出台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及三年科技行动计划。根据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按照创新链配置资金链的要求,组织实施现代种业创新、农业重大技术攻关、园区科技辐射、县域科技成果示范、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创新型县(市)创建、星创天地建设、科技特派员下乡等八大农业科技创新工程。
(二十七)大力推进科技精准扶贫。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增加科技特派员选聘数量,改革完善管理模式和绩效考核办法。加强贫困县、贫困村产业科技攻关,进一步加大新品种新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力度,推广天峨县“3+3”科技扶贫模式,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支持有条件的贫困县建设星创天地,为科技特派员和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等有创业需求人员提供创新创业服务。
(二十八)加强美丽广西、健康广西、平安广西的科技支撑。持续支持和推进桂林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探索适应其发展的技术路线和系统性解决方案,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组织实施“生态环保产业提升专项”等科技计划项目,在污染防治、节能减排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及环保装备的研发。持续推进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继续实施“大健康产业科技支撑专项”,重点支持我区特色的生物医药、中药、壮药瑶药的研制和标准化,以及中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和广西特色中药材的产品开发等研究。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和科技部相关工作的要求和部署,推动公共安全及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专项的实施。
十、推动高水平的开放创新,汇聚全球创新创业资源
(二十九)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继续实施广西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鼓励区内企业开展跨国技术研发,引进技术创新成果,建设海外研发中心,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合作。加速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建成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曼谷创新中心,探索在美国、德国、日本,以及以色列建立海外离岸科创工作平台。办好第8届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探索设立广西海外科技创新工作站,通过举办对接活动、创业大赛等形式,“以点带面”集聚海外创新要素,帮助广西企业、科研机构与海外创新载体开展深度合作。
(三十)对接引进国内创新资源。落实与清华大学、中科院、西南交通大学等单位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积极加强与浙江大学、湖南大学等“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沟通衔接,推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双方在科技成果转化、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重大技术联合攻关等方面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继续深化桂粤科技合作,利用“泛珠三角”科技联席会议机制及粤桂科技创新合作交流机制等有利政策,深度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资源。继续落实科技部与自治区人民政府签订的新一轮部区会商协定书,在更大范围内汇聚国内优质创新资源入桂,形成创新合力,加快筹建中国—东盟科技城,打造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创新中心。
(三十一)加大科技招商引才汇智力度。面向海内外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地区开展招才引智引技活动,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入桂、科技企业入桂、研发机构入桂、科技成果入桂,实现人才团队、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研发机构的“四个落地”,推动建立“科技资源入桂”的长效机制;加强招商信息平台建设,多形式、多渠道举办或参与各类科技交流活动,为外来科技型企业在桂创业兴业创造条件和机会,切实提高招商引资成效。组织策划科技招商活动,重点围绕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传统优势产业、高性能新材料等领域,组织策划招商引资重大科技项目。
十一、加强作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三十二)推动科研风气转变。继续完善科技评估、科技监督、科研诚信、科技伦理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强科研活动全流程诚信管理,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坚持“零容忍”,加大科研违规失信事件的查处力度。
(三十三)改革完善科技评价制度。推动代表作评价制度改革,将项目成果、研究报告、专著译著、工程方案、技术标准规范等纳入代表作范围。进一步优化科技奖励结构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在项目、人才、机构、基地、奖励等领域逐步破除“四唯”倾向等突出问题。
(三十四)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强化科技宣传培训,进一步完善科技宣传机制,通过新闻发布、经验交流、现场展示、培训宣讲、举办科技活动周等群众性科普活动,深入宣传国家和自治区的重大创新决策,解读创新政策,讲好科技创新故事,释放创新红利,使各类政策应知尽知、应懂尽懂、应享尽享。
十二、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夯实科技创新的政治高地
(三十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对党建工作的领导,坚持把党建工作摆在科技全局工作的关键位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深化落实“两个责任”,牢固树立党章党规党纪意识,真正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驰而不息地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反对“四风”,查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科技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形式,认真分析问题原因,坚决整改。不断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体系,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机制,形成科技系统抓党风廉政建设的强大合力。
(三十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落实新时期好干部标准,践行“担当为要、实干为本、发展为重、奋斗为荣”理念,坚持干事谋发展导向,提高选人用人工作水平,注重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加强精准化专业化干部培训,强化干部管理监督,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建设一支锐意改革、敢于担当、求真务实的高素质科技管理干部队伍。
(三十七)加强决策落实落地。要全面落实“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总要求,把主题教育同落实党中央和自治区各项决策部署紧密结合起来,坚定信心、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持续开展调查研究,敢啃“硬骨头”、善接“烫山芋”,勇于面对科技改革发展事业中的矛盾,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