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进入“十四五”、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之年,是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第一年,做好科技工作意义重大。
2021年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和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为导向,聚焦产业、聚焦企业、聚焦产品,着力推动创新链高效服务产业链,着力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着力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努力提高科技项目成功率、科技投入产出率、科技对经济贡献率,以“起步就要提速,开局就要争先”的奋斗姿态,加快建设创新型广西,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2021年科技工作的目标是:全面实施“十四五”和中长期科技创新规划各项任务,启动科技强桂行动,制定实施科技振兴计划。突破重大技术30项以上,创建国家级创新平台10个以上,引育高层次人才及团队50个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50家以上,转化重大科技成果500项以上,选派5000名以上科技特派员,科技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重点要在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上下功夫:
一、在强化产业科技支撑上下功夫,加快产业链与创新链双链融合。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围绕产业链谋划布局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科技自立自强工程,集中全区优势创新资源,吸引国内国际专业创新力量,打好机械装备制造、汽车、高端金属新材料等重要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面向全国范围开展广西重大科技需求的“揭榜挂帅”和“订单式”研发攻关,实施50项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突破重大技术攻关30个以上,努力实现技术群体性突破,以技术创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推动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把握产业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融合趋势,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前沿技术创新和产业跨界创新。在铝业、大健康、碳酸钙等优势支柱产业集中攻关制约产业链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推进产业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围绕甘蔗、桑蚕、奶水牛、生猪等产业,实施现代种业创新等八大工程,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向全链条增值和品牌化发展转型。
加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启动“蛙跳”产业培育工程,面向未来科技战略布局,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领域大力发展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推进落实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施方案,超前布局一批科技重大专项、重大产业项目和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建设一批产业化基地,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推动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实现“蛙跳”式发展。
加快推动创新产品产出。实施产品创新工程,引导企业努力向产业链、产品链、技术链和价值链高端攀升,支持企业围绕需求侧改革开展新产品研发,形成“生产一代、试制一代、预研一代”的良性循环发展态势。支持企业加强先进设计技术、工艺技术、材料技术、装备技术的研究应用,促进产品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
二、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上下功夫,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完善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梯次培育体系。实施千企科技创新工程,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企业培养链,加快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保有量达2500家,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达到3250家,认定瞪羚企业50家。开展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对在科创板实现首发上市的企业给予300万元奖补和500万元科研经费后补助。实施企业首席技术官培养计划,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开拓创新的企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加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情况的统计分析和监测预警,及时帮助企业克服发展中的问题,推动我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质量双提升。
推动企业加快建设创新平台。高标准打造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链,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联合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产业导向类创新项目。支持地方政府、自治区行业主管部门组织我区重大产业龙头骨干企业、科研优势突出的高校院所、科技及金融服务机构,建设领域类技术创新中心,提升我区重点产业领域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设立企业技术中心,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技术创新体系。
推动企业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生力军。支持企业引进科技成果实施产业化,进一步落实企业购买科技成果转化后补助政策,推动500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推动设立创新驱动发展投资基金,争取设立1—2个子基金,重点支持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等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鼓励以市场化方式设立“振兴边疆”科技创新股权投资基金,在沿边地区开展1—2个科技金融试点。开展科技成果常态化路演,搭建科技成果与科技企业精准对接平台。围绕企业核心技术需求,逐步建立“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的订单式研发和成果转化机制。建立科技创新券跨区域“通用通兑”政策协同机制,允许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个人申领使用科技创新券,服务企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建设一批聚焦关键产业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熟化基地和科研试验站等,构建全链条成果转移管理与服务体系。培育一批专业化科研成果评价机构。推动建设自治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
三、在构建创新平台载体上下功夫,优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
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布局。依照“优化调整一批、淘汰一批、新认定一批”思路,对自治区科技创新平台进行优化整合,逐步优化重点实验室体系布局,积极推动在有色金属新材料、高发地方疾病、甘蔗生物学、海洋自然资源保护等广西特色优势产业领域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对标国家实验室,制订出台自治区实验室总体建设方案并组织实施,启动建设自治区实验室1家,新建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0家左右,启动建设3—5个自治区应用数学中心、4—6个广西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面向高端铝产业、新能源汽车、内燃机、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领域,布局建设若干技术创新中心。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力争取得更多的“从0到1”原创性成果。
推动高新区优化升级。实施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加快高新区改革创新发展,制定我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加大向高新区赋权力度,激发高新区创新发展活力。加强对创建国家高新区的统筹和指导,争创南柳桂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进百色、梧州、贵港高新区升级工作取得新进展,支持有条件的县依托现有工业园区创建自治区高新区。加强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建设,争创国家级孵化器,支持各市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建设“离岸孵化器”“飞地孵化器”。继续实施“百城百园”行动。
加快广西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发展。强化产业技术供给,大力发展以需求为导向、运行机制灵活高效的新型研发机构,新建新型研发机构10家以上。充分发挥广西产业技术研究院机制灵活、运行高效的优势,引领创新成果与产业对接。重点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现代农业等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产业技术孵化、科技金融等服务,构建产业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设立3支科创基金,孵化科技型企业30家,攻克产业关键或共性技术30项,转移转化技术成果200项。
四、在做好人才引育留用上下功夫,强化创新智力支撑。
全方位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围绕“高精尖”和紧缺人才导向,组织遴选新一批广西院士后备人选、八桂学者和自治区特聘专家,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及团队50个以上,造就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加大战略科技人才、领军人才支持力度,把人才培养纳入科技计划组织实施和创新基地建设,强化项目、基地、人才相互促进。加强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青年人才加快成为科研主力军。实施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国内外培训计划,灵活开展云上国外培训,加大对紧缺急需领域科技骨干及管理人才出国培训支持力度。大力引进国(境)外高水平创新人才,加快建立我区国(境)外高端科研人才“蓄水池”。引导我区企事业单位在区外建立“人才飞地”。实施广西重点企业引智综合服务行动,探索云上引智等引智工作新模式。
推进科技人才评价改革。深化人才培训评价改革,进一步强化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的评价导向,分类推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科技人才评价。强化用人单位评价主体地位,优化评价方法和程序,推动评价自主权落地见效。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快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持续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联合建立科技人才守诺档案和失信惩戒机制,对道德缺失和学术造假实行“一票否决制”。
五、在大力发展民生科技上下功夫,促进创新红利普惠共享。
启动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工程。巩固和拓展科技扶贫成果,顺利衔接乡村振兴。围绕我区优势特色种养业,以产业振兴科技需求为导向,深入实施现代种业创新、农业重大技术攻关、重大动植物疫病科技应急等科技强农八大工程,力争选育若干个突破性新品种,研发应用50项以上先进实用科技成果和技术模式。提质建设认定20家以上广西农业科技园区、50家以上星创天地。推进创新型县(市、区)建设工作,打造创新驱动县域发展和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典型示范。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优化科技服务和管理考核制度,支持科技特派员进入乡村振兴主战场创新创业。
实施科技惠民工程。做好科技助力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攻关力度,推进地方常见病多发病防治攻关,在地中海贫血防治等领域争创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推进环境保护领域的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发,筛选推荐一批环保先进技术及装备,加强技术成果应用示范。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科技支撑。加强中药、壮药、瑶药的研制和标准化,支持中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和广西特色中药材的产品开发等研究。加强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工作。积极推进低碳技术创新,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战略研究,提升我区整体能源利用效率。高标准推进桂林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提升自治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发展水平。协助推进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建设。推进科技创新支撑平安广西建设实施方案的实施,加强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领域创新平台的培育建设。大力开展科普活动,办好2021年“两周一展”。
六、在拓展科技合作新空间上下功夫,全面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加快融入全球创新大网络。全面深化与东盟国家的科技交流和数字经济合作,发展50家以上技术转移协作网络核心成员,发起成立中国—东盟技术转移联盟。围绕智慧城市、5G、人工智能、电子商务、大数据、区块链、远程医疗等领域大力开展中国—东盟技术转移成果路演及对接活动。推动数字互联互通,初步完成中国—东盟技术数据平台建设,打造“数字丝绸之路”。办好第9届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积极拓展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的科技交流合作,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推动我区先进适用技术“走出去”。高标准推进中国—东盟科技城建设。启动广西科技创新合作基地建设。
大力吸引汇聚国内创新资源。加快推进科技东融,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争取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向我区延伸,加强粤桂两省区协同创新。继续实施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协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扩大与港澳在CEPA框架下的科技创新合作。推进香港青年科技产业园、桂澳道地药材联合创新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加强与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份的科技合作,推进川桂科技创新长廊建设。完善科技招商工作机制,持续加大科技招商力度,助力开展“三企入桂项目落实、行企助力转型升级”行动,推动入桂项目尽快落地见效。
七、在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上下功夫,建设现代化科技治理体系。
深入贯彻落实“广西科改33条”。大力开展“百千万”行动,持续总结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广西科改33条”取得的成效,宣传推广可借鉴可复制的典型案例。开展“广西科改33条”落实成效年度督查工作。强化对创新政策的绩效评估,完善自治区地市绩效考核体系,探索建立科技创新通报指标“红黑榜”。
持续深化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激励,深入推动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改革,推进广西林科院等科研院所改革。强化自治区财政科技计划项目厅际联席会议统筹协调作用,从资源配置全链条加强五类计划的统筹谋划实施,建立各部门共同凝练科技需求,共同设计研发任务,共同组织项目实施的机制。加强科技管理数据资源集成,建立广西科技系统数据信息平台。推进项目分类管理和流程再造,在重大方向选择上体现国家意志,坚持广西战略需求导向,强化项目分类管理,推行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新型项目组织模式。
加强科技监督和科研诚信建设。继续完善多渠道、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和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制定科研信用评价办法,规范科研诚信和记录行为。出台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措施,引导学术共同体自觉自律自建自净。完善重大科技活动事前事中事后全程治理机制,开展项目申报信用前置审查,实行项目申报承诺制,加强事中监督,采取重点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严肃查处科研不端行为并及时向社会公开,加强联合惩戒、反面典型警示。构建科技监测信息平台,探索完善科技活动全链条的可视化、无感监督技术手段和工作机制。综合运用信访举报、网络监测、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建立科技活动违规主动发现机制。健全科研伦理体系,加强规范引领,防范科技风险。
完善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围绕产业技术成果转化需求,建立全链条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布局一批规模化产业中试基地,引导企业开放现有中试服务平台,建立科技成果供给需求信息库,大力发展技术市场、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技术经理人,扩大优质科技成果供给,注重对科研成果进行二次开发。加快建立市场化、社会化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培育一批专业化科研成果评价机构。大力开展以事前产权激励为核心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试点。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中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负责人管理决策的容错机制,鼓励高校院所建立成果评价与转化行为的负面清单。加强技术转移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出台《广西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管理办法》。
八、在强化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领导上下功夫,保障科技事业行稳致远。
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和韧劲,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为广西科技创新事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着力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科技创新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驰而不息纠“四风”转作风,持续推动党风政风行风向上向好。始终保持“零容忍”的高压态势,健全落实科技领域廉政风险防控体系,下大气力加强科技监督和诚信建设,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建立高素质干部队伍。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教育培训,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大力选拔使用敢于担当作为的干部,注重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加强精准化专业化干部培训,强化年轻干部培养选拔使用。强化干部管理监督,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切实提高科技管理干部队伍创新治理和服务的能力,建设一支锐意改革、敢于担当、求真务实的高素质科技管理干部队伍。
营造全社会创新氛围。加强科技宣传工作,大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中央、自治区关于科技工作的重大部署。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和“十四五”开局等关键节点,充分展示“十三五”期间在党的领导下我区科技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加强对科技规则、重点改革政策、重大科技成果、典型创新案例的发布解读,讲好广西创新故事,充分发挥媒体、网络等科技宣传主阵地作用,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文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