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简体版|繁体版
支持IPv6
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

自治区科技厅关于对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20230075号提案的答复

2023-08-22 10:30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自治区科协: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广西科技人才集聚的建议》(第20230075号)收悉,经综合会办单位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教育厅、工业和信息化厅、投资促进局和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的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创新产业技术,加强人才培育”建议方面

(一)加强科技人才体系顶层设计。

通过实施重大人才计划,着力培养适应我区高质量发展所需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一是配合中央有关部门实施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重大人才项目,推动我区“国字号”科技人才培养取得新突破。二是优化完善我区重大人才项目。通过对自治区现有人才项目进行优化整合和结合实际新增,面向全区科技工作者,实施广西杰出人才培养项目、八桂学者项目、特聘专家项目、八桂青年拔尖人才培养项目,构建“杰出人才—八桂学者—特聘专家—青年人才”高层次人才培育体系。对国家和自治区重大人才计划入选者采取人才、项目、基地相结合的方式,在支持期内给予较大力度的生活和科研补助,充分发挥其在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科技基地建设、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骨干带头作用。三是加大急需紧缺专门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围绕我区重大战略、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实施广西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培养支持专项,面向我区现有人才队伍,设置制造业、向海经济、网信创新等13个专项人才计划,为入选者提供针对性强、力度大、含金量高的支持举措,加快培育造就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急需紧缺专门科技人才。四是加强科技人才培养锻炼。推进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项目,实施好“八桂之光”访问研修项目、知识更新工程、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技能广西行动,开展科技应用人才培训,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一批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二)围绕产业发展引聚人才,强化产业人才源头供给。

一是组织开展新一批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选拔工作,实施“特聘专家”、“人才小高地”、高层次人才认定等新一轮高层次人才项目,通过三链融合集聚培育产业人才,年均推进“双百双新”重大产业项目300多个,着力增强我区对人才及其团队的吸引力、承载力和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二是创新开展人才小高地“揭榜挂帅”引才活动,共对申报的5个自治区级小高地6个项目给予95.46万元引才补助支持。实施博士后联合培养“扶摇”计划,2021年至今累计在北海、钦州、防城港等6个北部湾城市招收联合培养博士后25名。三是聚焦服务工业振兴战略,以工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化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厅属院校办学优势,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和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企业人才和产业工人订单式培养服务,推动厅属院校建成校内外实训基地1272个,依托平台资源每年培训企业各类职业技能人才12万人,向全区输送产业工人约2.8万人,助力产业工人队伍壮大和综合能力提升。

(三)优化产学研协同人才培育机制。

一是支持校企共建现代产业学院,2021年以来,遴选出50个对接广西主导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已分两批投入资金2.9837亿元支持建设。二是加强一流学科建设,2018年以来我区开展了首轮和新一轮广西一流学科项目建设,分别立项59个和63个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紧密对接广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直接服务广西7大传统产业、6大新兴产业、5大特色产业的“7+6+5”现代产业体系,提升我区高校学科建设服务产业和区域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将社会服务、产学研合作、一流学科建设项目毕业生就业等作为项目评估的重要方面。以赛促训增才干组建院校、企业代表队参加全国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大赛和组织厅属院校承办各项职业技能大赛,组织2万多名技能人才参赛,厅属院校获得国家级奖项和自治区级奖项近200项。截至目前,我区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共培养“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大国工匠”36名。

二、关于“强化优势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建议方面

(一)统筹科技资源,大力推进关键技术攻关。

依托广西科技计划项目建设开发人才资源,加强企业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一是启动广西若干领域科技“尖锋”行动,出台广西科技“尖锋”行动方案,优化整合科技项目经费,把有效资源集中到“针尖”、“刀刃”上,在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等7个领域谋划部署实施体现自治区重大战略意图的全局性、关键性重大科技项目,着力形成以大项目、好项目牵引产业技术攻坚的科技创新机制,持续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二是探索试行科技项目“揭榜挂帅”新机制,印发《2022年自治区“6+2+N”体系科技项目组织方案》,发布广西铝冶炼综合节能及高端铝合金制备科技专项、广西中药民族主要产业科技专项2个重大科技需求专项榜单,并完成了榜单的揭榜受理和评审论证,已提出拟立项支持14个项目,计划纳入2023年预算予以安排。此外,经征集企业技术需求、论证和遴选,发布48个揭榜制科技项目榜单。截至目前已在揭榜方和需求方签订揭榜协议的基础上提出17个拟资助项目,计划纳入2023年预算予以安排。三是探索试行科技项目“赛马制”,印发《自治区科技厅关于在广西科技计划项目实施中试行“赛马制”的通知》,明确了“赛马制”项目遴选与立项、定期考核与持续资助等措施。经组织申报、评审论证等程序,拟对广西“数字蔗田”技术平台的构建与应用示范领域方向支持2个项目平行立项,拟资助经费800万元。

(二)联合实施“科技搭桥”行动。

依照《广西“科技搭桥行动”工作方案》,明确工作内容和各部门分工职责,协同推进定向研发合作项目实施,联合各有关部门制定印发年度《广西“科技搭桥行动”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步骤和工作分工并认真推进落实。协同开展“科技搭桥行动”、“技术联姻活动”,2022年“科技搭桥行动”组织征集了66家企业的技术需求项目85个,推进15家企业20个项目与两院院士专家签订“定向研发合作”协议。2023年共征集到75家企业报送“科技搭桥行动”需求项目87个,其中有院士合作基础或院士合作意向的需求项目36个,需进一步落实对接院士的需求项目51个。通过广西“科技搭桥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科技搭桥行动”工作协调会,研究梳理重点推进项目,并联合到企业开展“科技搭桥行动”需求调研对接,指导企业凝练需求,推进项目与院士团队合作签约和立项。

(三)企业首席技术官助力广西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区高度重视企业技术领军人才培养,在全国率先启动科技型企业首席技术官(CTO)备案工作,出台《自治区科技厅关于加快推动科技型企业设立首席技术官工作的指导意见》(桂科高字〔2020〕36号),通过建设企业首席技术官信息库,实行企业首席技术官备案制度,明确企业首席技术官职责要求及实施企业首席技术官培养计划等,建立完善企业领军人才培养体系。截至2023年6月底,累计在库备案企业首席技术官2296人,有效促进了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机械制造、信息技术、农业化工等多个行业领域企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三、关于“打造多维度服务平台,培育新兴潜力产业”建议方面

(一)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开发上线运行广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搭建14个设区市网上服务分平台,构建市级科技成果转化区域中心,形成“1+N”框架的全区一体化的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体系,培育壮大统一技术市场。推动创新成果与技术需求精准对接。修订《广西科技成果登记实施细则》,开发广西科技成果登记系统,定期发布年度广西科技成果登记目录,提高我区科技成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支持广西东盟技术转移中心打造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建立技术转移专业人才培训机制,近三年累计培训技术经纪人超过1200人次。先后将技术经纪专业纳入工程系列、自然科学研究系列职称评审专业目录,畅通技术转移人才职称晋升通道。加强技术转移机构能力建设,我区拥有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6家,自治区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35家。加强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管理,2021—2022年,促进广西技术登记输出和吸纳交易合同额3003.42亿元。

(二)优化升级人才引进培育平台,聚智入桂。

加强广西·中关村创新创业人才基地建设,基地依托运营机构建立了人才项目信息发布、项目对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信息检索等信息平台,通过多角度精准挖掘广西人才引进和技术攻关需求,持续引进海内外“高精尖”人才项目,基地运营至今,累计推动304名高层次人才签署意向落地广西协议(其中国家级专家151名),124名高层次人才的项目正式落地广西(其中国家级专家61名)。累计推动130名高层次人才项目与区内单位达成合作,合作金额近4亿元,带动产业价值超20亿元。20个人才项目形成较大的产业效益,其中10个国家级专家项目在不同程度上填补区内技术空白。优化升级“聚智入桂”网站,不断增强网站功能,提升网站服务能力,加快项目、技术、资金、人才智力等创新要素集聚服务广西重点产业和科研攻关,促进“人才+项目+技术”融合引进和全区企事业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才智力引进工作,2023年在海外人才交流洽谈系统(EO)发布项目合作及人才需求信息183条。

(三)打造招才引智亮点品牌,拓宽引才引智渠道。

持续举办广西重点领域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招聘活动,2022年,线上组织286家广西优势企事业单位拿出7575个急需紧缺岗位面向海内外招聘,线下组织111家(次)重点领域优势企事业单位赴武汉、广州等城市开展招聘活动,接待高校毕业生2302人次,达成意向809人,博士、硕士占比93.2%。承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产业合作论坛暨中国—东盟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融合发展论坛,促成36个产业合作项目签约,总投资额超过200亿元。创新举办中国一东盟人才交流合作高端论坛,持续举办“海内外高端人才创新创业成果展”、“广西人才活动周”、“八桂之约—院士专家冬令营”等活动。组团参加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共发放人才政策、项目和人才需求等资料1000余份,吸引近3000人次到展位进行现场交流和咨询,与2名境外高层次人才和13名国内高层次人才达成初步引进意向。举办2023年桂粤科技人才对接交流活动,为15家企业匹配对接了在穗单位,组织17家企业前往广州现场交流,促成了5家广西企业同广东省的人才团队签订合作意向协议书。

四、关于“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创新引进方式”建议方面

(一)充分发挥政策引领作用。

依托高层次人才认定制度,对引进到我区工作的高层次人才,按照人才的业绩和贡献、行业和社会认可的不同,划分为五个层次,由自治区财政给予不同周期、不同额度的生活补助、购房补助和科研经费补助,优化完善职称评审、子女教育、配偶安置、医疗保障等有关支持保障政策。出台《广西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实施方案》,加快补齐我区高水平创新人才短缺这一短板,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组织编制《广西制造业人才培养支持专项实施方案》等人才政策,加强我区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人才保障,增加柔性引才手段。

(二)提升高水平创新平台载体人才集聚能力。

紧扣产业发展需求,加大高水平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力度,为我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筑巢引凤。积极争取国家大科学装置培育的“头雁”项目“海基一号”落户广西北海,以科技计划项目形式支持首家自治区实验室—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建设,2022年以来,新认定自治区重点实验18家,总数达129家;新认定广西应用数学中心3家,总数达5家;新认定广西技术创新中心3家,总数达7家;新认定广西临床医学研究中心5家,总数达33家;新认定自治区新型研发机构18家,截至目前保有量达41家。

(三)编制各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目录。

自2019年起,根据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对人才的需求,分别编制《广西2019年度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2020年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2021年广西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2022年广西金融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目录》、《2022年广西乡村振兴急需紧缺人才目录》5个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向社会发布急需紧缺岗位1258个,需求人才5万多人。为我区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用人单位开展人才引进、培养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为人才在我区各领域按需流动提供指引帮助,为解决人才供求结构性矛盾发挥积极作用。

(四)积极推进国(境)外智力引进。

在国家级引智平台上取得新突破,推荐广西大学成功入选2023年度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简称“111基地”),推荐自治区农科院、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2家单位成功入选2023年度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推荐1名外国专家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评选出10名外国专家和友好人士获广西“金绣球友谊奖”。加强科技项目对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立项支持,立项下达“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补助”9项。其中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项目5项,共引进5名国外高层次人才,资助经费为323.87万元。批复东盟杰青计划工作岗位37个、杰青人选9名。批复“港澳台英才聚桂计划”英才人选7名。全区累计发放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1315份,为18名高端外国专家签发来桂工作的《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批准27名高层次外国专家返桂复工。

五、关于“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加强组织关怀”建议方面

(一)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我区聚焦人才工作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在人员招聘、研究生招生、编制使用、岗位评聘、考核评价、经费管理、成果转化等方面,推出一批务实管用的改革举措。一是向用人主体授权“赋能”,制定《关于改革完善广西壮族自治区本级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实施意见》等政策,赋予科研单位项目经费管理使用更大自主权,将包括设备费在内的直接费用调剂权全部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不再由项目管理部门审批。完善专业技术二级岗位管理办法,优化竞聘条件和岗位设置方式,健全二级岗位人员考核、流动、退出等全流程管理制度。探索实施自治区本级事业单位“1+N”绩效工资动态管理机制,鼓励实施高层次人才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特殊工资制度。出台《关于完善自治区本级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专项编制保障机制的通知》,明确每年投入500高层次人才专项编制,并对使用范围和条件等作出调整。二是为科研人才松绑“减负”。建立科研单位绩效工资总量动态调整机制,绩效工资分配向关键创新岗位或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创新团队和一线优秀人才倾斜。提高间接费用比例,按照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费后的一定比例核定,由项目承担单位统筹安排使用,可全部用于绩效支出,并向创新绩效突出的团队和个人倾斜。全面落实科研财务助理制度,确保每个项目配有相对固定的科研财务助理,为科研人员在预算编制、经费报销等方面提供专业化服务。推行材料一次报送制度,减少科研项目实施周期内的各类评估、检查、抽查、审计等活动。三是突出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的评价导向,优化科技人才发展的生态环境。印发《广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股权和分红奖励办法》《关于大力支持监管企业核心技术攻关若干激励政策的意见(试行)》等政策,推动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机制不断完善。制定《关于进一步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若干措施》《广西壮族自治区职称评审管理服务暂行办法》等政策,推动下放人才评定自主权,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出台《广西科研信用评价实施细则》《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自治区科技厅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实施细则(试行)》等配套文件,进一步完善科研诚信政策体系。

(二)搭建广西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

2017年建设运行广西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采取线上线下互促互动的服务模式,开通“绿色服务通道”,通过整合自治区教育、医疗、科技、公安、财政等多个部门的力量,为引进到广西的高层次人才提供工作、生活方面政策待遇落实共32项服务,如人才认定、子女入学、医疗优诊、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办理等。平台迄今共受理高层次人才服务事项1300多件,服务区内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单位近万家次,服务人才10.4万人次,发布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岗位10.9万个,发布区内各地招才引智资讯4000多篇。2022年成立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人才服务平台暨广西RCEP国际人才服务平台,为片区入驻单位提供专业高效的人才服务,如片区高层次人才公寓、人才个税补贴、安家补贴等,增加人才的归属感,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三)健全人才企业成长机制。

健全人才企业成长机制,增强获得感、归属感。出台推进工业振兴若干政策措施,开展“百亿强企”、“千亿跨越”大企业大集团提升行动,对年主营业务收入首次达到30亿元、50亿元、100亿元、500亿元及1000亿元以上的企业,分别给予30—1000万元的奖励。每年选树宣传优秀企业家典型,评选表彰广西优秀企业100家、优秀企业家100人。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聚焦“高精尖缺特”,加强创新人才引育。

坚持创新为要,依托国家高层次人才项目和自治区重大人才项目,聚焦“高精尖缺特”打造我区科技创新主力军。实施广西高层次人才集聚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工作台账,明确责任人、时间进度,经常清点对账、督促推动,及时协调解决贯彻落实中的问题。会同各有关部门和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落实好科技领域的“顶尖和领军人才引进专项”,以我区急需紧缺的重点学科带头人为重点,做好顶尖科技专家人才及其团队的引进工作。组织实施好广西杰出人才培养、八桂学者、自治区特聘专家、八桂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和广西人才小高地等自治区重大人才项目,重点支持新材料、新能源、芯片、生物医药等前沿技术的探索与研究,努力培养造就杰出人才、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落实青苗人才普惠性支持政策资助经费发放,加大创新人才前期培养力度,助力青年科技人才加速成长、早担大任。

(二)统筹科技资源,开展核心技术攻关。

坚持项目为王,依托广西科技计划项目建设开发人才资源,加强我区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持续开展院士入桂“科技搭桥行动”,系统组织“院士行活动”,积极推进院士工作站登记备案工作,探索搭建与院士专家团队的协同创新平台,帮助企业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组织实施广西科技“尖锋”行动,更加广泛地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重视企业技术领军人才培养,建立完善企业领军人才培养体系。持续组织实施好“带土移植”人才引育计划、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培养、产教协同科技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等广西科技基地和人才专项,在引进项目时注重引进管理团队和研发力量,在引进人才时注意发掘和孵化项目,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学术链、产业链有机融合、深度融合。

(三)加强科技对外合作,汇聚科技人才队伍。

持续推动科技合作研究与应用,重点做好粤桂东西部协作,支持区内企业与区外(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行业领军企业建立机构间的合作机制,围绕自治区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以及共同关注的领域,集聚技术、人才、成果等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并开展联合科研攻关及成果转化应用,支持区内企事业单位在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建设研发中心、分支研究机构等“创新飞地”、“人才飞地”,支持区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引进来、走出去”,推动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四)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共建科技创新平台,以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中试基地等创新平台为载体,推动项目、人才、金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承接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指导高校院所疏通政策堵点,继续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试点,探索建立职务科技成果退出国有无形资产管理机制,扩大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处置自主权,强化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考核与激励导向,不断完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机制。

(五)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加强组织关怀。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优化广西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将更多人才关注的内容和事项纳入平台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在桂工作高层次人才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提升人才服务工作数字化、信息化水平。大力组织举办各类引智引才活动,打造人才活动品牌,营造良好环境,助推各类优秀人才加速集聚我区。推动落实领导干部常态化联系服务专家人才机制,主动倾听人才意见建议,破解发展障碍。强化服务保障,把人才关心关注的“关键小事”当成“头等大事”落到实处,提升服务质量和温度。加大优秀人才和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大力营造尊重人才、见贤思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让人才安心立业、专心工作、尽展才华。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2023年8月21日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