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简体版|繁体版
支持IPv6
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引导 > 政策解读

《科技强桂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解读

2021-08-09 10:00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科技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创新作为广西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根据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决策部署,自治区科技厅结合广西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在充分调研研讨,听取各设区市、自治区相关厅局、高校院所、企业等意见后,制定形成《广西科技强桂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以下简称《方案》),对全区科技创新催生发展新动能,努力走出一条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广西强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进行深入剖析,为未来三年全区科技创新工作提供指导。这是继“三百两千”科技创新工程、科改33条后,我区推进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科技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创新作为广西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坚持“四个面向”,坚持“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聚焦产业、聚焦企业、聚焦产品,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激发创新活力,以科技强起来支撑产业、经济、综合实力强起来,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贡献力量。

(二)主要目标

到2023年,自治区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突破1.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突破15%,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4200家,国家级高层次创新人才数量达120人,技术合同成交额总额累计突破2000亿元,转化科技成果累计2000项以上。高新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0亿元,其中高新区四至范围内规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10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比重不低于1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升5个百分点以上。创新型广西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科技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二、方案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广西科技强桂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基本框架为八个部分:一是总体要求。二是夯实创新基础,实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三是支撑工业振兴,实施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工程。四是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千企科技创新工程。五是围绕全面乡村振兴,实施科技强农工程。六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实施科技惠民工程。七是打造先发优势,实施创新功能区提升工程。八是保障措施。主要内容包括六大科技创新工程:

(一)实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产业是我区最大的短板,工业是最大的弱项,创新能力不足是最大的制约,要下大力气补短板、强弱项、破制约。聚焦创新平台、人才和高质量创新成果,优化科技力量布局,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一是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全区建成200个以上高水平创新平台;二是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国家级高层次创新人才数量达120人以上,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达50个以上;三是产出高质量科技成果,建立不少于30家中试基地,探索建立2—3个概念验证中心,转化科技成果2000项以上;四是拓展高效交流合作,建设国际国内联合创新平台20家以上、科技创新合作基地10家以上;推动我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

(二)实施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工程

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本上靠核心技术突破。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破解经济与科技“两张皮”问题。强化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突破颠覆性技术引领新兴产业发展,一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突破关键技术200项以上,建设10家技术创新中心;二是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孵化未来产业,构建未来产业生态体系,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加速培育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三是强化科技服务业在双链融合中的突出作用,探索建立3-5个科技支行,广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综合服务平台服务企业突破13000家,培训技术经理人1200人以上;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量”。

(三)实施千企科技创新工程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体。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遴选1000家重点企业,示范带动全区企业构建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新机制,破解企业无科研人员、无科研平台、无科研经费的困境,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完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创新资源共享,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二是加强企业研发能力建设,实现具有自治区级以上创新平台的企业达300家;三是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获得新技术1500项以上(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100项以上),形成新产品1500个以上,其中高端新产品100个以上;四是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现研发投入倍增的企业达1000家;五是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建设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区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有力支撑全区工业振兴和创新型经济发展。

(四)实施科技强农工程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瞄准打好种业“翻身仗”、农业绿色高效生产技术等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强化各类农业创新载体建设,探索建设农业综合管理大数据云服务平台,推动各类创新主体进入乡村振兴主战场,一是加强农林业突破性新品种研发,审定(登记)农林牧渔新品种300个以上,突破10项现代种业繁育关键技术;二是加强农林业高效生产关键技术攻关和装备研制,突破50项以上关键核心技术;三是加强农林业重大病害防控技术和装备开发,突破10项重大农作物病虫害、畜禽水产疫病防控技术;四是加强县域创新驱动发展,新增建设1个国家创新型县(市)和10个广西创新型县(市、区);五是加强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选派乡村科技特派员10000人次;为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提供科技支撑。

(五)实施科技惠民工程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科技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惠及和改善民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聚焦生命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宜居城镇等领域,一是科技支撑健康广西建设,获得新药品种的生产技术和质量标准备案5个以上,新增二类以上医疗器械上市许可5件以上,突破疾病治疗关键技术10项以上,新增自治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0家;二是科技支撑生态环境保护,组织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科技项目,强化污染防治技术支撑,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乡村生态治理、城市生态提升、产业生态发展技术应用示范,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类应用示范场景10—15个;三是科技支撑公共安全,突破公共安全、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等成套技术8—10项,建立应用示范场景8—10个;四是科技支撑宜居城镇建设,突破宜居城镇成套技术2—3项,建立应用示范场景2—3个;提升科技改善民生的能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六)实施创新功能区提升工程

创新功能区是我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做大做强创新功能区是大势所趋、当务之急。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向,突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打造特色鲜明、定位清晰的创新功能区,一是加快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国家高新区达到5个以上,自治区级高新区达到12个以上,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达到4个,超千亿元园区达到5个;二是推动农高区和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择优建成50个自治区农业科技园区和100个以上广西星创天地,2—3个自治区级农高区,争创1个国家农高区;三是加快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现有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质量和效果得到显著提升,新建5个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四是加速创新功能区要素资源集聚,分级分类给予园区所在地对应人民政府或管理机构一次性奖励性后补助,专项用于科研和成果转化,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平台、企业研发中心、品牌研发机构和标准化技术组织,布局培育一批自治区级双创示范基地,对符合条件的推荐申报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建立完善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机制;推动现有创新功能区提质增效扩容,培育我区区域创新引擎。

三、加强组织实施保障

全面加强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建立相应的领导机制和协调工作机制。强化科学技术行政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的工作会商机制,进一步推动《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促进广西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落实,完善科技评价和科研诚信体系建设,营造全社会良好创新生态。加快推进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鼓励和支持企业承接科技成果并实施转化。全区各级各部门要始终坚持把科技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只增不减。完善科技监督诚信建设政策体系,建立权责更加明晰的监督政策体系。充分调动和激发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凝聚共识、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参与监督,共同推动方案顺利实施。

文件下载: